原诗如下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创作背景
此时写于年的夏天,“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寄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生活贫苦,只能从诗词中寻找慰藉,诗人个性的忧郁和时代的压力,亦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彷徨与迷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浅析
全诗笼罩在一种忧郁的气氛中,却又因“丁香姑娘”多了一份神秘与向往,处处体现了一种朦胧姿态,而诗人与丁香姑娘短暂的相遇与擦肩而过,又带给人一种彷徨迷惘的感觉。总之读这首诗就像在梦境中有一般虚无缥缈之感,不自觉就黯然伤神了。
从结构上来讲全诗分为七个小节,首尾两节形成呼应,但“逢着”变为了“飘过”则表明相逢已经结束,不管是姑娘还是理想都已经烟消云散,读来不觉怅然。
从语言上来讲,用语婉转优美,手法多样,尤其是“悠长,悠长”、“远了,远了”......诗人用重复的手法来营造一种幽远之感,更觉诗人内心忧郁的绵长。而诗歌尾字的押韵又添了一种音乐的韵律感在里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诗歌的意象也是一些哀怨的事物,“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都极有江南雨乡的特色,很容易就将读者带入到那种梅雨时节,江南小巷被蒙蒙细雨罩着的意境,而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就显得甚是神秘,让人想要一睹芳容,看清脸庞,但是那太息一般的眼光透露出太多凄婉迷茫,最终走尽这雨巷。最后在雨的冲刷下一切都消逝了,连惆怅都随之而去。
若是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我们不难看出“丁香姑娘”与诗人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一样的哀怨忧愁、彷徨迷惘、凄婉惆怅,可以说诗人就是“丁香姑娘”,而雨巷和绵绵细雨又代表着当时的充满动乱、压迫的社会与现实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