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2/25 13:25:00
1先来看这个“财富自由”的意思,到底什么是财富自由呢?有很多很多钱,花不完?一千万?一个亿?我一个朋友经常说,我有一千万现金之后就可以退休了,安心写文章,再也不过问钱的事情了。可是,人性总是不满足的,当我们年薪10万时,觉得年入50万是财富自由;当我们年入50万时,觉得年薪万是财富自由;当我们年入百万时,觉得年入千万是财富自由,然后一个亿,10个亿,我们都觉得无法实现财富自由。还是说赚的比花的多?还是说被动收入大于支出?之前有人说当你的被动收入大于支出,就意味着你实现财富自由。而被动收入,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不去工作也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这些都不是财富自由,事实上,钱越多的人,财富往往越不自由,总觉得钱不够多,再多一点就好了。我觉得,真正财富自由的人,是内心深处对钱没有一丝恐惧的人。2我想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先生的,一个是我自己的。古先生,对钱超级有安全感,具体表现就是从来不焦虑钱,这一点我很诧异。我见过很多那种特别上进的男人,对钱很执着,每天都想着怎么赚钱。古先生,从来没有表现得焦虑过,至少我感受不到。为什么他是这样一个状态呢?这种状态好不好呢?我认为,挺好的,因为焦虑也解决不了问题呀,没听谁说谁因为焦虑而发财。不焦虑,从容祥和,这在金钱面前是好事。因为不焦虑,内心深处不“缺钱”,他相信,他需要钱的时候钱自然会来到,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业,每天只需要考虑怎么把事业打磨得精致,每天让自己增值、值钱,每天让自己待在喜悦满足的心境里。时机成熟的时候,一瞬间就可以获得别人三五年甚至十年的收入。事实真的是这样,先生读博士的时候,我很累的时候就会发牢骚,他会给我画一张大饼忽悠我,说,你别急,你要的都会有,要相信哥哥。事实上呢?还真是这样的,回到地方高校,名校博士这个头衔一下子就给他带去不少财富,不得不佩服,慢悠悠的就实现了一切梦想。亲戚朋友都说,这是人家的修行,人家就这个本性。我今天就从原生家庭的角度肤浅的谈谈先生金钱观形成的原因,纯属个人主观臆断。古先生从小单亲,多小?就是从小。他对“父亲”这个概念没有一丁点感觉,第一次叫“爸”,是在婚礼上叫我爸的时候。先生的母亲,我的婆婆妈,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一个人拉扯大四个小孩,古先生是最小的那个。之前我说我大姑姐是小学没毕业的文化水平,很多人纳闷,你老公博士,你大姑姐小学没毕业,这典型重男轻女啊。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造化。我之前对婆婆一点都不了解,只觉得她很不容易,前半生很苦。后来一起生活了两年,我对婆婆的“认识”就立体一些了,方方面面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想重点说说“金钱观”,我婆婆花钱,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大手大脚”,这一点,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感受,我家邻居都反馈过这个现象(其中有个邻居也是年轻人,他们偶尔会一起去逛超市),包括我嫂子,就是大哥家的媳妇也说,妈花钱好“浪费”。是真的很慷慨,从来不在钱上面纠结犹豫,需要买的东西,只买好的。给圆圆买衣服,一样样的会买两套,说是倒换着穿,鞋子一买两双。买蔬菜和肉,冰箱里的肉满满的,是每天都满满的,最后搬家我把冰箱卖了,肉都给了邻居们。蔬菜放烂了扔掉的也很多,很多时候我真真是心疼,一根葱也是钱呀。而且她买菜和水果,不看价格,觉得圆圆需要吃什么就买什么。去游乐场玩,圆圆喜欢什么就玩什么,一天花个一两百也不心疼。我不知道别的奶奶是怎么样的,反正我妈不会这样给孩子花钱,圆圆一个小伙伴的妈妈都说,圆圆奶奶真舍得给孩子花钱。仿佛有花不完的钱,反正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我婆婆给自己买衣服也是,喜欢就买,一次买三五件。这是她的金钱观,就是从不担心钱没了会怎么样,只要够今天的,先过了今天再说。明天没有了再想办法赚钱。所以,她的每一天都很快乐。性格方面,我婆婆超级乐观,没有忧愁,整天笑呵呵的。至少和我待一起的两年里一直是这样的,她看上去就没有烦恼。所以和圆圆玩,她能做到全然活在当下,不像我妈,经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偶尔我和她闹脾气,她一点也不害怕,有啥说啥,直来直去,很多时候是她用道理说服了我。所以,婆婆养的孩子,有个共性,大气。很讲哥们义气,送礼都是大块头,毫不吝惜钱财,所以人缘都不错。我们结婚,是大哥张罗着办的,大哥,就相当于父亲的角色了,当年在诸城买房,从我有了买房的念头到最后买到房,不到十天时间,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是9月1号入职,9月10号教师节那天办理了买房手续,当时钱不够怎么办,哥就垫上了。甚至我们结婚的彩礼钱,也算不小的数目,15万,从我提出这个数字,先生五天后就抱着钱来山西提亲了,当时我还挺担心他的,没有积蓄的家里怎么弄这些钱呀。万一没有,就娶不了我了啊。事实是,人家一点也没愁。按理说,我这么贪财的人,是不会看上这么个穷光蛋的,但是,你们听我讲啊,穷光蛋是如何娶上“白富美”的,哈。我和先生的相识是很有趣的,我们是无意间认识的,第一次见面,我是家教中介,他来应聘,我一看这小伙,高大威猛,衣着谈吐不凡,问我是什么专业的,我说,中文。他说,我就喜欢中文系女生。又问我哪里人,我说,临汾。最后嫌我给的待遇太低,就没有达成合作。但是第一印象是不错的,最起码看上去不像村里娃(原谅我当时涉世不深,看人先看外表,尤其看衣着)。后来他主动约我吃饭,我主要觉得人家是研究生,我还没有研究生朋友呢,吃就吃吧。这一顿饭吃的呀,从头到尾都是“套路”,首先他选的店比较有特色,他经常去的一家店,其次,他点的菜很特别,荤素搭配合理,有汤有水的,我觉得蛮有格局的。最关键的是啥,一顿饭的工夫,他全面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和我谈文学,至今记得有个卞孝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说他很喜欢卞老师的作品。还推荐给我看复旦大学文学院出版的一套教材,说是图书馆可以借到,也可以送我一套。要知道,那时候的我是很自卑的,学历低,几乎没能力,说是中文系也心虚,因为我实在没有一点文学细菌,所以一瞬间就被他的博学震撼到了。是的,学生时代的我,挺看重学业的,那时候思维是很一维的,总觉得学习好的就是好的。那么就先入为主有了个好印象。至于后来他跟我讲,他没有爸爸,我反而不觉得这有什么了。压根没觉得这是个事。说这么多,好像已经跑题了,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先生骨子里没有觉得自己从小家境贫寒就自卑,完全感受不到。从他请客的细节看出,这不是一个小户家庭出身的孩子,是有气度的。而且他能在第一时间内让人获得好感,本身就很厉害,内在很丰盛,没有匮乏感。再后来,我们就恋爱了,他给我花钱,也从不计较,他对我的关心,这个得改天写,不适合在这里写。先生的哥哥,我们的大哥,也是这样的,自力更生,自己娶媳妇,自己盖别墅,自己买车,现在开一辆50万的车,哥们朋友一大群。我婆婆和我妈在一起时经常互相羡慕,我婆婆羡慕我妈有退休金,我妈羡慕我婆婆有这么多“优秀的孩子”。在我妈眼里,这就属于优秀的范畴了。两个儿子都娶到了媳妇,这在农村,不容易的,在农村,娶媳妇就是大事!很多父母赚钱的动力就源自于要给孩子娶媳妇!而婆婆一个人,给俩儿子都娶到了媳妇,而且媳妇还都不烂。她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家有咱家过的好?哈。在她的意识里,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的确是,反正她小儿子是全村唯一的博士。30年的辛苦换来后半生的舒服惬意。3再来看我的母亲,首先,我先声明,我爱我的母亲,爱她的所有所有,万分感谢她对我和哥哥无私的付出。每每想起母亲,我的眼角总会流淌泪水。她太爱我们了,太不容易了。我怕我不声明,大家会误解我的意思。因为我要谈一谈我母亲对我的影响,这个影响说不上是好是坏,但是对我确确实实是有影响的,我尽量客观谈谈这个影响。不是指责我的母亲,我理解她的全部,感恩她付出的所有。我母亲的这前半生,是悲苦的。这个悲苦,我觉得来源于她和金钱的关系。我从她怎么养育我这一点切入吧,再顺便谈谈她怎么对待自己。我的妈妈,十几岁的时候没了爸爸,所以,哥哥就是她的大山,她觉得哥哥就是依赖。我的姥姥,很节俭,我妈我舅舅都很节俭,很懂事。我妈妈什么活都会干,一手好手艺,吃苦耐劳。我妈妈很节俭,养我,也很节俭,对她自己,也很节俭。过去我经常在文章中写,有个抠门的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满肚子都是牢骚。现在我不想再写这些了,因为全是我的主观感受,我妈妈看了会伤心。成长后的我意识到了,这是我妈妈自身的局限,她也控制不了她自己,她没办法对我大方慷慨。所以我不想再唠叨小时候那些事了,我为了几毛钱满地打滚,为了买一件新衣服满地打滚…总之一句话,一个小姑娘的合理需求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不到满足,而这种不被满足,是我无法理解的,她不是没钱,为什么就不能给我呢?小时候的我理解不了,所以,我很早就习得了一种感受:我不值得拥有好的东西,我不配。我妈妈的节俭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我对钱有一种深深的匮乏感,就是总觉得自己穷,穷到骨子里的那种。就是我妈把她的金钱意识无意间完全植入了我的体内,她对钱没有安全感,所以她要抱紧铁饭碗,她要攒钱,不舍得花钱。这种意识和行为,无意间完全传递给了我,我也对钱没有安全感,我也喜欢攒钱,不喜欢花钱,花钱就难受。买东西喜欢对比价格,喜欢研究性价比,不能说不好,只是觉得这样太累了,内在太匮乏了。明明有钱干嘛还要这样子,把时间耗费在这些对比上真的太不值当了。所以,我和金钱的关系就是一种紧绷绷的状态,我害怕哪一天没钱了,我害怕老了没有退休金。不能享受金钱,觉得钱就是用来攒的,钱不是用来花的。总是在为未来担忧,攒钱这个动作其实就是担忧未来,担心未来赚不到钱才会为未来攒钱啊。一个人坚信自己明天可以赚到钱,那他今天是不会担心钱花光的。这就是我妈妈的金钱观对我的影响,我现在看到这一切了,就可以斩断这层关系了。事实上,我也在真正一步步和钱建立舒服友好的关系。不再担忧未来,而是享受现在。辞职,就是辞掉这一切,辞掉了妈妈的担忧,辞掉了我对未来的担忧。不再害怕明天醒来没有钱花,内心真的没有恐惧了,因为我把焦点放在了自我增值上,我每一天都在增值,我一天比一天值钱。那还用担心未来吗?我坚信时机成熟的某一天,我一天就会赚到别人十年的薪水。所谓十年钱,一年赚。而不是日复一日混日子,自己越来越贬值,对自己能力越来越怀疑,越来越不自信。那么,即使老了攒下来一笔钱,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笔钱,未必留得住。我见过太多太多退休人员,他们的钱一瞬间被骗走,这样的案例我见多了。有一种团伙,就是专门给这部分人挖坑,知道你手里有积蓄,但是头脑已经落后于时代。人家就设计一个圈套,一把挖走。所以,我觉得,我们和钱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财富状态,我们内心没有恐惧,能享受金钱带来的美好,今天的钱服务今天,今天的钱不负责未来,未来的生活由未来的钱负责。那么这就达到了财富自由的境界了。事实证明,这招很灵,我亲身体验过。就是我不再焦虑钱的时候,我全然享受金钱的时候,我的进账是嗖嗖的。做到这一点,也容易也不容易。我觉得容易是因为我和一群“有钱”朋友玩,他们都是这种玩法,有钱就花,越花越有。而攒钱的呢,越攒越穷。就好比,我婆婆,精神状态那么好,60多岁了帮我带孩子,杠杠滴。我妈就不行,心态不行,身体就不行。不过,年过半百的老妈如今也开窍了不少,现在和钱的关系也好了很多,动不动出去旅个游,动不动给自己买个好看的衣服,动不动给儿孙们添置些好东西,动不动下馆子改善一下生活。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妈妈的变化,为她开心。4再说到育儿上,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真的不在乎物质上“穷养”还是“富养”,而是要注意,不要在心理上给孩子带来“匮乏感”。我先生的原生家庭是穷,先生经常跟我讲他小时候没有钱买铅笔,都是捡别人扔掉的铅笔头用,所以很珍惜,写一手好字。上大学一直接受别人赞助,所以他常怀感恩之心,内在富足啊!而我呢,我父母是不差钱的,然而却养育了我这样一个内在很匮乏的孩子。想填补这种匮乏,后期需要花费很大很大的力气。我知道,当下有很多父母都在做一件事情,“强行富养”,就是自己一个月赚,就想给孩子花一万,一边给孩子买最贵的玩具、买最好的学区房,把所有最好的都给孩子,一边生活很吃力,进而抱怨,整天碎碎念“你要爱护玩具,多贵啊,你要好好学习,买这个学区房把你弄到这个学校,我们费了多大的劲儿啊···”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获得的是倍增的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而艰难。所以,不管是贫是富,都要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你的需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尊重孩子正常的需求和愿望,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内心富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