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监管调研视角下的银行网点转型思考模式
TUhjnbcbe - 2021/12/28 15:33:00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频道说数字时代的银行转型:沉谋出良策,实践出真知。来源:中国银行业杂志(zgyhyzz)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长足发展,经济活动线上化、场景化趋势不断加深,对银行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去现金化”和“线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年,我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1亿笔,较年增长.53%;非现金交易金额.01万亿元,较年增长8.84%;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构成的线上渠道交易数量已占到总交易数量的85.01%,年,全国银行离柜率为90.88%,较年增加27.65个百分点。面对新的环境与形势,银行业从整体经营战略出发,重新考虑网点定位,运用科技手段,积极尝试网点转型,银行网点的形态和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此背景下,重庆银保监局对辖内银行网点转型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梳理了银行网点转型的典型类型,分析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并提出了规范引导银行网点转型的监管建议。

传统网点向“金融+非金融”服务转型

一、引入生活服务功能的场景化特色网点

本次调研发现,结合网点所在区域功能定位和人群特点,辖内银行网点普遍引入了生活服务功能,旨在打造场景化特色网点。

与以银行产品销售为中心的传统网点不同,场景化特色网点以目标人群的需求为中心,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定位“景区+文旅”群体

比如,平安银行解放碑支行及农业银行渝都支行地处重庆渝中半岛旅游区,为了充分发挥所在区域优势,两家支行瞄准旅游人群需求,在网点引入了旅游元素;平安银行解放碑支行在网点临街区域与邮政公司合作开办了“时光邮局”,以重庆元素的特色化装修吸引游客拍照打卡,同时也为客户提供明信片免费慢寄服务。

2定位“社区+老年客户”群体

比如,民生银行依托社区银行打造“乐老品牌”,为老年客户量身提供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并联合当地媒体、街道、居委会共同举办乐老艺术大学堂,在喜马拉雅有声电台开通“乐老电台”,并围绕生活服务、养生保健、文艺娱乐、新闻资讯、金融知识等主题定期更新内容。

3定位“写字楼区+白领”群体

比如,地处中高端写字楼集中区域的工商银行两江分行,一方面,通过打造“店中店”网点业态,将知名度高、口碑良好的咖啡品牌引入银行网点,并以信用卡优惠活动吸引周边白领进店消费;另一方面,将具有视频连线、投影展示等功能的会议室免费开放给周边企业客户,打造具有会谈交流、路演推介等功能的共享会议空间,进一步密切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4定位“校区+学生”群体

比如,建设银行西南大学支行在总行与哔哩哔哩合作框架下建设的B站主题网点,将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文化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同时网点装修融入了B站元素,随处可见B站小电视人形象,吸引年轻客群到网点拍照或参与互动打卡。

二、引入政务功能的政银综合服务网点

引入政务功能也是银行网点功能转变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方面,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政府部门更加强调从办事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政府服务线上化、科技化、便利化趋势显著,需借助管理和科技的力量打破部门藩篱,有效管理数据,提升办事效率,方便群众。

另一方面,银行服务和科技方面优势明显,同时也能掌握更加全面可靠的客户信息,便于引流和风险管理。因此,“政务+金融”一站式综合服务网点,能实现政府、银行、客户的共赢。比如,建行两江分行在营业厅展示的“渝快办”平台(重庆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务服务平台),可方便客户办理多种多样的政务服务。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也在银行网点放置了与银行业务关联度较高的政务功能一体机,如营业执照自助打印一体机,可以实现企业申报、登记、执照领取等全流程自助办理等事项。

三、引入公益功能的普惠性网点1打造公益惠民服务品牌

本次调研发现,辖内部分银行在网点配备了饮水机、休息桌椅、免费WiFi、手机充电器、微波炉、雨具、急救箱等设施,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警察等户外劳动者歇脚停靠提供便利场所,并形成了有统一标识和服务标准的公益惠民服务品牌。比如,工商银行的“工银驿站”,建设银行的“劳动者港湾”等。

2开展公益志愿服务

比如,哈尔滨银行联手重庆市总工会等公益组织,将社区公益服务与金融服务融合,打造“公益+金融”的社区金融服务模式,依托“幸福社区”计划,开展“幸福厨房”“丁香驿站”以及“红岩影院”主题服务,共累计14个公益项目落地支行服务周边社区及居民。

四、设立农村服务点,打通服务痛点、堵点

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辖内部分农村金融服务点选择农村商超、农资店、便民服务中心等合作方,利用其在农村地区的固定场所,通过电子机具为农村客户提供小额现金存取、余额查询、转账支付、代收代缴等基础金融服务。

此外,为解决偏远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基础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农业银行、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等还配置了移动金融服务车,利用服务车机动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入偏远乡镇、集贸市场、社区村居等场所,为当地居民提供开户、办卡、挂失、转账、取现等金融服务。在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网点无法正常营业时,服务车可作为网点的延伸,满足客户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的风险与挑战

总体来看,在数字时代银行网点转型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银行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管理压力、可推广性、可持续性差等风险与挑战。

一、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1针对银行营业网点管理的监管政策较为分散

目前,与银行营业网点相关的监管政策多分散在行政许可、案件防控、理财销售等领域,对网点规范化管理及禁止性规定还不够明确和系统。

2银行网点引入非金融服务的法律政策依据不足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除包括存贷汇等13项传统银行业务外,还包括国务院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经营范围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并报国务院银行监管机构批准。

本次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管部门对符合规定的经营范围却难以界定,银行机构开展此类业务仍处于监管政策较为模糊的“灰色地带”。

比如,部分银行机构通过租赁场地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提供商品或服务,如果界定为场地出租,目前尚未纳入商业银行章程所界定的经营范围之内,也尚未经过监管部门批准。

3亟待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点的监管政策

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近年来监管部门允许部分银行在农村试点设立金融服务点。目前,管理农村金融服务点的主要政策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银发〔〕号文)、《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银发〔〕号文)及《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支付服务点技术规范》等。

现有监管政策规定,农村金融服务点的业务范围包括基础支付服务和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等,但在实践中,部分农村金融服务点却开展了相关政策尚未明确的业务,比如存款、理财、保险、贵金属以及其他金融、非金融业务,存在超范围经营的嫌疑。

二、操作风险隐患多,银行管理压力大1部分银行机构的管理细则不够明确

从辖内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点发展的情况来看,服务点数量快速增加已达家,是传统银行网点的4.8倍,覆盖了所有的行政村,平均每个行政村有2.27个农村金融服务点。

但从各银行机构管理细则看,对服务点的监督手段较为单一,监督频率也较低,一般为一年全面检查一次,有的银行机构甚至根本没有明确对农村金融服务点的巡检频率,难以有效管理数量众多的服务点。

2与合作方未能做到风险隔离,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银行机构对经营合作方的资质、合作双方权利义务、网点安全、投诉处置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不够明确,不能完全做到风险隔离。

比如,在第三方提供商品并收费的“咖啡银行”模式中,银行与第三方签订的多为租赁合同,并未设置对消费争议的处理机制,一旦出现消费者投诉,银行就会形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3营业场所的安保管理面临挑战

公益功能、共享功能的引入使银行网点承担起更多非银行功能,尤其是在营业时间以外将网点的部分营业空间、办公空间开放给客户使用时,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在安保管理上的压力。

三、部分业务存在合规风险1合规风险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服务点上

比如,某大型银行的现金汇款业务限额已超过了人民银行相关政策规定的上限。还有部分银行机构的流动服务车由于历史原因仍保留了小额存取现金的功能,但却无法达到与之匹配的安保标准。

2银行机构开展政务代办缺乏政策依据

在政银综合服务网点模式中,政府服务不是以外包形式交给商业银行,而是以《战略合作协议》等形式合作的,银行网点多未取得政务办的书面授权,存在着合规风险。

四、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尚待时间检验1场景化网点“形似而神不至”,引流效果不佳

目前,传统网点引入非金融功能尚处于小范围探索阶段,辖内主要为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开展试点。

但本次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场景化网点的特色更多体现为厅堂装修的主题上,在实质服务内容上却与其他网点没有显著区别,“形似而神不至”致使对目标客群的持续吸引力不足,开展标准化复制和推广难度较大。

2二是不经济致使合作方意愿不强。

在非金融功能引入的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商品和专业服务提供商开展合作。但银行经营网点多涉及现金交易,在人员管理、安保等方面的要求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合作方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然而,现实中引流效果往往不明显,合作方面临着不经济的问题。比如,多家机构在开展“咖啡银行”的探索中,就存在着知名咖啡品牌与银行合作意愿不强的情况。

3政银综合服务网点存在不可复制性和不确定性

目前,引流较为成功的政银综合服务网点模式主要得益于特殊的政策优势,并非纯市场化运作,商业可持续性差,因此在其他银行业机构不具备可复制性。

推动银行网点高质量转型的监管建议

数字经济的冲击是银行机构开展网点转型的根本动力,在此背景下,需要监管部门准确理解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遵循共享、开放、市场化的原则,引导包括银行、政府部门、金融消费者、技术服务商等在内的市场主体平等协作、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客观认识发展趋势,审慎制定监管原则

1客观认识银行传统网点转型的必然性

在审慎原则下,对银行网点转型的趋势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基于对传统网点功能及形态变化的趋势性判断,可考虑采取监管沙盒模式,鼓励商业银行在监管可控范围之内开展传统网点的转型创新,推动银行丰富网点服务功能,适应新时代客户对银行更为多元的金融需求。

2统筹把握“线上+线下”渠道创新的监管尺度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辖内银行机构通过线上渠道与第三方开展场景化服务合作,已相当普遍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虽然有线上渠道对新商业模式更为匹配的原因,但也有监管套利的因素。为了促进传统渠道加快转型适应新形势,推动线上渠道规范发展,建议监管部门尽可能统一线上、线下监管尺度,防止寻租式创新转向线上渠道。

二、适时把握修法与修规的监管节奏1对银行经营范围修法的时机尚不够成熟

现阶段金融业务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变,商业银行有别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性仍然显著。年10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虽然在银行业务范围中增加了“办理衍生品交易”等四类业务,但目前尚无在银行业务范围中增加其他非传统银行经营业务的必要。

针对跨界创新的实际情况,监管部门应引导银行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创新,可通过修改商业银行章程的形式报经监管部门批准。

2及时调整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政策法规

为解决金融服务可得性问题,前期监管部门对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多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的激励性政策。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收官,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应在审慎评估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实效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激励性政策,更加注重农村金融服务点的发展质量,促进其更加规范发展。

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点存取现金额限额及经营范围的相关规定,建议监管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适度调整。

3管机构与管业务并重

从“立规”到“立法”是未来监管方向。从经营范围看,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相互跨界、合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单纯的监管机构或监管业务已不适应银行机构业务跨界的发展趋势。

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对非金融机构开展了互联网存款业务整顿,颁布了互联网贷款业务等监管政策。管机构与管业务并重,并适时从“立规”上升到“立法”,可能是下一步监管政策发展的方向。

三、引导合规创新,严格把握尺度1严格加强银行网点营业场所的差异化管理

对于涉及现金业务的银行网点或营业区域,应严格执行安保要求,对于不符合先行安保标准的流动金融服务车,应逐步予以规范。

同时,对于银行机构利用营业网点开展非银行经营活动的,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确保有效风险隔离以及银行营业及办公场所使用的合法合规。

2明确合作方权责义务

对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经营实体等银行合作方,均应明确合作的权利和义务,设立合作方准入标准,确保银行对合作方有足够且有效的动态管控措施。

特别是对跨界服务中出现的消费者投诉,合作双方应明确处理机制,切实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消费者体验。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点赞、在看,分享给朋友们吧~

更多精彩文章:

银行转型不应该光要“面子”,更应该要“里子”

做好这三点,用优质APP服务体验留住客户!

客户至上,掘金三大财富管理客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监管调研视角下的银行网点转型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