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六一共读跟崔岱远老师一起,在四合院
TUhjnbcbe - 2021/8/21 17:28:00
北京哪个手足癣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1.html
总能听到一些不大点儿的孩子,嘴边常说“我小时候呀……”看来,童年的回忆从童年就开始了。儿童节马上就到啦!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今年让我们和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四合院活物记》作者崔岱远老师一起过一个难忘的儿童节,一起找寻童年的美好回忆吧!《四合院活物记》新书首发式(四合书院)

今天的故事,由崔老师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同学们合作带来《四合院活物记》的演播片段。五年级16班朱馨宇同学演播《蚕》,六年级6班熊莘润同学演播《丁香》。

戴望舒写过一首丁香诗,把丁香变成了忧愁、哀怨的代名词。要是细雨飘摇的日子,打着伞在周庄、同里那些悠长的窄巷子里走一走,或许真能找到那种感觉吧。尽管诗里没写明,我猜那应该是紫丁香。紫色高贵而神秘、优雅而清冷,正好配上那首诗的调调。

我们院里也有一株丁香,不过不是紫的,是那种雪白的,就种在中跨院犄角里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中跨院不大,栽不下树木花草,只有这一株纤细的丁香,不开花的时候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白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那些细碎的小花感觉和院子里其他的花卉完全不同。其他特意种出来的花都是为欣赏它独朵的美,比如芍药、菊花、月季,即便是同为灌木的石榴花也是一朵一朵亮得闪眼。但丁香则不然。若是单拿出一朵细长的花筒,那感觉只能说是纤细得可怜,实在谈不上有多美。即便是一整簇丁香花,也是乱蓬蓬地没有个头绪,更谈不上艳。只有不经意间瞟见那丛丛簇簇如雪的花朵披满了嫩绿的枝头,才能感觉到它所独有的波浪般的韵味。尤其是夜幕降临以后,莹白的丁香花映着朦胧的月色,并不抢眼,却于玲珑中透出别样的华贵,那股忽浓忽淡、时远时近的香气也明显比白天更清澈、更绵长。

或许因为我们院的丁香是白灿灿的缘故,我从不以为它和幽怨有什么关系,而是意味着春末初夏的暖意。那株丁香花开的时候,屋子外面开始能坐得住人了。街坊们纷纷搬着凳子出来喝茶聊天,院子里不再像早春那么冷清,开始有言语声、洗衣服声、话匣子里放出的节目声、树冠上传来的鸟鸣声。冷不丁一缕芬芳飘进鼻息,人们才意识到,哦,丁香花开了,然后不自觉地寻香顾盼。

丁香花因形似细钉而得名,又因为谐音“人丁兴旺”,很多院子才会用它来做装点,而绝不会联想到什么千结百愁、忧伤彷徨。老北京讲究个喜兴劲儿,谁希望一抬眼院子里有一大堆愁呀怨呀的呢?要是非说它有什么寓意,我想应当是素而不轻、香而不媚,是不是透着有几分禅意?

过去人们爱种丁香还有一个因由,就是别看丁香不显山不露水,可它的叶子很像是菩提树的叶子。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大彻大悟,菩提树也就被视为了圣树。菩提叶是用来写经文画罗汉的,透着神圣而高洁。真正的菩提树在北京非常罕见,相对而言丁香好种易活,尽管不能书写经文描画罗汉,也算沾上了些高贵的气息。要不北京最古老的名刹法源寺里,怎么种着那么多丁香呢?法源寺的丁香不但有通常的四瓣丁香,还有五瓣、六瓣,甚至罕见的七瓣、九瓣丁香,到了丁香花季,简直就成了香雪海。当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北京正好赶上,徐志摩、林徽因还特意陪他去法源寺赏了丁香呢。

您说怪不怪?四合院里不兴栽桑树,可到了春天,院子里的孩子们却喜欢养蚕。养蚕不是为了缫丝、织绸,而是为了玩儿,或者说为了欣赏那化蛹成蛾的生命历程。清明前后,风柔和了,猛吸一鼻子空气,能闻到潮润的泥土味儿。这个时候翻出头一年存下的蚕纸,含一口温茶水喷在上面密密麻麻的蚕子上,放在阳光照得着的地方晒上两三天。眼见着蚕子生出了小黑头,也不知什么时候就爬出了细小的蚁蚕,先是几个,然后越来越多,转眼黑压压一片,看着怪肉麻的。养过蚕才知道,蚕刚孵出来不是白的,而是黑线头似的小虫子,要不叫蚁蚕呢。喂蚁蚕不用桑叶,把喝剩下的茶叶挑选细嫩的擦去水分了,就是它们的口粮。蚁蚕吃上个四五天,然后不吃不动僵在那儿,进入“眠”的状态。再动时,已经是蜕了第一层皮。蜕过皮的蚕变白,变粗,变得像蚕了,也变得相当能吃。这个时候喂茶叶就不行了,得给它淘换桑叶去,这可是一件麻烦事。胡同里很难找到桑树,摘桑叶要去城外或是公园。那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喜欢去动物园干这事,最好是傍晚要关门之前进去。静园前里面人少,最西边那几棵老桑树也没人管,既可以摘到桑叶,又能顺便看见喂各种动物,就只当是春游一回。摘上一大包桑叶带回家洗净晾干了,足够十多条蚕吃上几天的。要是弄不到桑叶,只好用别的叶子替代,比如榆树叶、蒲公英叶,有时候也用嫩莴笋叶,自然都没有桑叶好。看蚕吃桑叶是个乐趣。它会从叶子边上开啃,眼瞧着缺口迅速扩大,没多久就唰啦啦啃去一大片,不停地吃完一张之后,再爬到另一张上继续蚕食。一口气连吃上三天,又僵住不动了,昂起头立起身子,入定,积蓄力量,准备蜕皮。人的一龄是一年,蚕的一龄只有四五天。人的一龄要经历春夏秋冬换过四季衣衫,蚕的一龄要历尽沉寂蜕变才能甩掉旧皮囊。看得出,生生蜕掉一层皮对于蚕而言是极痛苦的事,必须经历才能成长。有的聪明蚕能把尾巴黏在桑叶上,身子一伸一缩不停挣扎着向前蠕动,很快把发*发皱的老皮剥离下来缩成一骨截儿,解蜕出一条青白的新身子。有的笨蚕拖着旧皮囊,别扭地蠕动打滚儿,可就是甩不掉。幸运的碰巧被叶梗子剐住了,一下子蹿出来,活了。不幸的实在挣扎不过,也就死了。对于蚕而言,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阵痛,活过来就是一次新生。而人,只用一个春季就阅尽了蚕的一生。蚕经历过四次蜕变,算起来够了五龄,两寸多长的青白色身子开始发*透明,意味着它要吐丝了。孩子们养蚕并不都让它们结成茧,而是挑出几条强壮的大蚕,放在包了宣纸的铜墨盒盖子上让它吐丝,这么一来就会自然生成一个尺寸大小完全合适的真丝墨盒垫。当然,在蚕吐丝的过程中要随时照应着,不断清理干净绿色的蚕屎。直到蚕吐尽最后一根丝,化蛹为蛾,一个方方正正、细润仔密的真丝垫才算做成。举起来映着阳光一照,每一根纤细的长丝都是那么洁白晶莹。尽管只是个小物件儿,可在孩子们眼睛里它比丝绸衣衫要金贵得多,毕竟这是花了心思亲手养出来的艺术品。把白净的丝垫平平整整铺在墨盒底下,倒上墨汁、蘸墨、探笔,体会笔锋从蚕丝上划过时的那份柔韧,用它写出的字都透着有灵气。都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可这丝垫仿佛让蚕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融化在根根细丝里,浸饱了墨汁,变成了字迹,写下了时光。以上选自《四合院活物记》识别
  新浪·中国好书榜-月度生活榜
  新华网·新华读书月度“十大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月度“大众好书”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一共读跟崔岱远老师一起,在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