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山河无恙,一季花开。
又是一年丁香开,又是一季诗香邂逅。
第十八届“丁香花开”中国诗词文化节,
让我们和“校花”共赴一场春的约会!
毓苑春归,共赏花开!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香。丁香花发又逢春,千里相聚只为赋韵三行。四月春风遇诗词,共寻古韵情怀,鉴诗词之美。我们开展了诗词诵读短视频“云接龙”活动,同学们拍摄自己在家中吟、作、书、画、唱、舞、演诗词的短视频上传互动接龙。哲学学院丁香花诗词接龙
作者
杨淼赵蔚*富鹏徐亚婷
"疫情期间我院同学为了丰富学习期间的活动内容,进行了诗词诵读的云接龙活动,通过朗诵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使同学们可以与古人对话,把握古人的思想感情,将朗诵积极向上的古诗词与视频结合,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上进心,又增添了更多的文化知识,使同学们在家的学习生活丰富且有趣,多样不单调,更有利于古诗词文化的传播。"哲学学院苗敏敏诗配图视频
"《相信未来》是食指作于年的一首朦胧诗。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地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此视频把诗歌直击心灵的叩问,用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图景展示出来,表达出“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愿景!"赏中华之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在文学的星空熠熠生辉。我们期待与你携手探寻诗词的婉柔,热爱诗词的你不要犹豫,加入我们!哲学学院郝香玉诗作《望天门山》古诗配画,铅笔打底,彩铅上色,《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哲学学院刘朋轩作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唐代以来,牡丹之盛,唯有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昔人有:
“形”“色”“姿”“韵”等为牡丹花评语,寓情于画,祝祖国繁荣昌盛。
哲学学院戴一鸣毛笔隶书+秀丽笔行楷视频
"疫情在家期间迎来清明时节,清明是一场思念的雨,在此写下杜牧的《清明》,在点竖横勾中,交融着悲哀与欢悦,逝去与新生,希望大家都能随着可爱牧童的指引,走进阴霾过后杏花村生机勃勃的满园春色。春暖花开,这是我们的世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庭下丁香千结,梁间双燕飞阳光照耀,风很温柔地吹着,空气中氤氲着浓郁的丁香花味。我们天各一方,我在北方看到的丁香花开和你在南方看到的丁香并不全同。我们都可以看到花开。等春天把盛满了的东西倒出来,我就趁机放进去我的故事,在那里等你的眼神。我希望,我也能读你,仔细读你。最后,我们邀请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们,与我们一起品古韵经典,致诗意青春!完
图文来源哲学学院团委图文编辑
张振琪审核编辑
林子皓责任编辑
向思璇审核
来鑫华杨庆●“丁香花开”云接龙|“品读经典润青春”马克思主义学院来了,哲学学院准备好了吗?●丁香花开云接龙
毓苑花开“心”自归来●“丁香花开”云接龙
“古律韶华,春韵踏来”历史文化学院来了,心理学院准备好了吗?
和小派一起
给“丁香花开”中国诗词文化节
点一个“在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