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1月16日电(记者杨思琪)漆黑的实验室里,小卫星模型缓缓前行、旋转;电脑屏幕前,吴凡屏息凝视,每一丝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产业基地的一幕。
年出生的吴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自年本科入学以来,他先后担任“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龙江二号”等多颗微纳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师,曾入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航天,是吴凡一直的梦想。小时候,他喜欢翻看航天杂志,载人飞船、太空行走、“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探测……一项项航天成果在他心底埋下种子。进入大学后,他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进入实验室埋头科研。听课时的认真,赶往自习室的匆匆脚步,假期泡在实验室的身影,都记录着他的追梦之路。
↑吴凡(左)和学弟一起研究卫星设计方案。新华社记者杨思琪摄
年,吴凡结识了一群同样充满梦想的小伙伴,一同组队参加了欧盟发起的QB50项目。该项目面向全球高校征集50颗立方体卫星,搭载由欧盟提供的载荷对全球大气进行分布式探测。
在学校支持下,他们开始了与小卫星的“死磕”。不分昼夜查阅资料,发挥想象设计卫星任务和执行方案,甚至靠行军床过夜,等待实验分析结果……
“研发小卫星就像盖楼,如果盖歪了,老师会及时拨正。但对于创新性问题,他们总是放手,鼓励我们在摸索中自己开拓。”吴凡说。
年9月,“紫丁香二号”纳卫星发射升空,吴凡和伙伴们激动得紧紧相拥。他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创造了我国首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年4月,“紫丁香一号”和其他27颗立方体卫星一起,发射进入太空,他们顺利完成QB50工程。
追梦不止,奋斗不止。年3月,“龙江二号”微卫星让吴凡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龙江二号”重量只有47千克,而当时具备同样独立地月轨道转移能力的卫星重量都在它的4倍以上,其研制难度比地球卫星高出好几个量级。
作为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设计师,吴凡和团队师生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突破,推进系统、星箭分离结构、天线结构等均采用全新设计,优先保障了有效载荷及推进剂。
年5月,“龙江二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不久后,一张由“龙江二号”拍摄的地月合影被《科学》杂志刊登,英国媒体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地月合影之一”。
↑吴凡(左)为学弟讲解卫星实验设备。新华社记者杨思琪摄
如今,吴凡正在参与阿斯图纳卫星的研制工作。作为中俄合作卫星项目,阿斯图纳卫星将借助推扫视频一体化相机,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资源勘察,并促进中俄两国学生科研交流。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风景。”吴凡说。
这份幸运从何而来?自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践行“大航天”理念,搭建交叉学科平台,推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通信工程等多学科融合发展。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本硕博学生与教师集智攻关。这让像吴凡这样喜欢科研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就有机会参与重大课题。
吴凡回忆说,实验室里的一张值班表令他至今记忆深刻。在一次卫星模拟太空环境实验阶段,团队里负责热控工作的只有“60后”教师孔宪仁和“90后”学生郭金生,因此他俩每天“白加黑两班倒”。“这是团队拼搏精神的缩影,让团队有了‘团队之魂’。”吴凡说。
据统计,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曹喜滨的带领下,小卫星团队在过去10年间研制出了20颗卫星,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培养了一批航天领域优秀人才。
“如果不付出时间和精力,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尊重。有时候看似走了捷径,本质上是绕过问题、回避问题。”吴凡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是他在团队里最大的收获,也给了他继续“鏖战小卫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