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雅好熏香,当时文人创作香方、调配合香之风气盛行。
宋代文人翘楚苏轼,对用香之事也颇有造诣,
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苏轼与香的逸事。
宋代著名的梅花香“韩魏公浓梅香”之所以流传,就与苏轼有关。
此香调和之法由韩魏公传于苏轼,再由苏轼传给诗僧惠洪。
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径长沙于惠洪那闻的此香,
还吐槽苏轼有好香居然不告诉自己,黄庭坚“韩魏公浓梅香”香跋云:
东坡得于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不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
韩魏公浓梅香,因与苏轼、黄庭坚等名士有关而声名大噪,
成为宋代文人阶层流行的香方。
苏轼的杂文《香说》中,
还曾点评过温成皇后制作的“阁中香”:
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
沉、檀、龙、麝皆不用。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
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温成皇后的阁中香,没有使用名贵香料“沉檀龙麝”,
而是以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等自然朴素的材料制香。
苏轼对“温成皇后阁中香”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虽然认为此香很有意趣,
但觉得这是富贵之人熏多了名贵香料,产生嗅觉“审美疲劳”,
出于好奇才制作了此类熏香。
苏轼并不是对“廉价”香材有偏见,
他自己也经常熏焚“廉价”的柏子香,
苏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曰:
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
苏轼病中所焚的柏子香,以侧柏的果实制作,
柏实虽然不起眼,但很受古人赏识,
《名花谱》:“拾柏子合百和香,烧之,逈非人境。”
柏实的芳香气体主要成分为菘萜、柠檬萜,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
非常适合病中、清修时焚烧。
古籍中记载柏子香有两种,
一是《香乘》中以整颗柏实制作,适合隔火煎香之法焚爇;
《陈氏香谱》中将柏实切成碎末“以沸汤焯过,细切,以酒浸宻封”,
制作成末香,适合埋炭散烧之法。
文人基于个人对气味的偏好,常亲自己调配合香,
苏轼就有自拟的香方——苏内翰贫衙香:
白檀香四两(砍作薄片,以蜜拌之,净器内炒如乾,
旋入蜜,不住手搅,以褐色止,勿令焦。)、乳香五粒(生绢裹之,
用好酒一盏同煮,候酒干至五七分取出。)、麝香一字、玄参一钱。
右先将檀香杵粗末,次将麝香细研入檀,又入麸炭细末一两借色,
与玄、乳同研和令匀,炼蜜作剂,入磁器实按密封,地埋一月用。
苏内翰即苏轼,因曾任翰林学士而得此称谓。
宋代衙香以“上阁衙香”最佳,《侯鲭录》卷四“东坡评诸葛氏笔”条云:
“上阁衙香、仪鸾司掾烛...天下所不及”。
衙香,是宋代文人阶层流行的香方之一,多以名贵沉香为主香制作,
更高端的还会加入蔷薇水,毛滂《蝶恋花》:
“初换夹衣围翠被。蔷薇水润衙香腻”苏轼的衙香方无名贵沉香而以檀香调配,
故在香名中加了一个“贫”字。
苏轼对檀香颇为钟情,除了“贫衙香”,
东坡还曾用檀香、龙脑、麝香、甲香调配了一款“印香”,
作香篆焚烧香烟可凝结不散。
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曰:
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
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一灯如萤起微焚,何时度尽缪篆纹。
缭绕无穷合复分,绵绵浮空散氤氲。
旃檀即檀香,婆律即龙脑香,《酉阳杂俎》:
“龙脑香树,出婆利国,婆利呼为固不婆律”;
“西山老脐柏所薰”指的是麝香,古人认为“麝食柏而香”;
“香螺脱黡”为甲香。
苏轼诗言,焚烧此香香烟可凝结不散,其原因是甲香发挥作用,
北宋《本草衍义》:“甲香,善能管香烟”;
《陈氏香谱》“野花香”方言:“如要烟聚,入制过甲香一字,即不散”。
这款印香,苏轼送给弟弟苏辙的生日礼物,
一并送去的还有一尊檀香雕成的观音像、焚烧印香的银制篆香盘。
苏轼很喜欢将香物作为礼品送人,对其弟苏辙的生日礼物大都与香有关。
苏轼被贬海南时得到一座“沉香山子”,就把它送给苏辙做六十大寿的生日礼物,
并作《沉香山子赋》,题下自注“子由生日作”:
宛彼小山,屿然可欣;如秦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
往寿子之生朝,以写我之老勤。子方面壁以终日,岂亦归田而自耘?
幸置此于几席,养幽芳于帨帉。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
沉香山子,就是形似山形的沉香,不但香味隽永悠长,
而且还赏心悦目,可供于书案,作为文人读书之伴。
苏轼认为沉香坚硬温润,纤细而沉重,形象虽小而气象豪,
又加之香气淡雅不凡,这种种物性皆是可以用为勉励人内心节操品格。
当时,苏辙被谪于雷州,正处于意志消沉之际,
苏轼希望他能藉这块沉香山子,提醒自己在困难之中坚持自己,不受挫败影响。
苏轼除了品香、调香,还喜欢以香事为题创作诗词,
苏轼《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馀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词中描写隔火煎沉香,沉香片熏烤一阵,受火一面有时会有烤焦的情况,
因此要用钗尖翻拨香料,避免烤焦有损香气,
《岭外代答》“沉水香”条云:“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不焦。”
苏轼的香诗中,最著名的是与黄庭坚的唱和诗《和黄鲁直烧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此诗中也提到一种熏香——闻思香,
清人查慎行《苏轼诗注》中注释“闻思”为闻思香。
此香之名为黄庭坚所取,南宋《锦绣万花谷》“闻思香”条云:
“山谷论香有谓‘闻思香’,取《楞严经》观音所言‘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因以名香”。闻思香,因苏轼、黄庭坚的唱和诗而流传,其的配方与制法,
陈敬《陈氏香谱》中收录了两首,《陈氏香谱》“闻思香”之一:
玄参、荔枝皮、松子仁、檀香、香附子、丁香各二钱,甘草三钱,
右同为末,查子汁和剂,窨、爇如常法。
闻思香所用香材,香方中的。以“查子汁”为剂调和,
查子即榠楂(光皮木瓜),香气清新馥郁,宋人常取其汁液调香,
《证类本草》:“道家以楂生压汁,合和甘松、玄参末,作湿香,云甚爽神”。
为了增添焚香的意趣,苏轼还花费心思改造香炉,
赵希鹄《东坡小有洞天》载:
“东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炉,
自变量,窍正对岩岫间,每焚香则烟云满岫”。
苏轼将自己喜欢的一块假山石配了木质底座,特意将底座的内部做成空膛,
用于放置香炉。焚香时,香烟在假山石的孔窍中徐徐外溢,
云烟缭绕岩岫,仿佛一座仙山,为空间营造优雅静谧的氛围。
除了对优雅情致和静谧氛围的向往外,苏轼还将香视为涵养性灵之物,
以香净心契道、清涤心境,濡养德性,苏轼《黄州安国寺记》云: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焚香气能令心神安定,苏轼通过焚香静坐的方式,清净心灵,
排除外界的纷扰,回归清静,进而思虑空明、反躬自省。
对苏轼来说,香是生活中的良伴,能够抚平独处、病痛,人生波折的跌荡心潮。
苏轼《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
“公退清闲如致仕,酒馀欢适似还乡。不妨更有安心病,卧看萦帘一炷香”
作者:
墨馨,一个喜欢东方美学和传统文化的温情女子。
很庆幸能在我的图文里与你们美好相遇。
素语美东方,淡笺素语,韵墨成香。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