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萨法维王朝第一期
TUhjnbcbe - 2024/3/14 9:06:00
白癜风吃什么药最好 http://m.39.net/news/a_5943327.html

波斯人

(一)波斯人是西亚伊朗的主体民族,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东部诸省,另有60多万人散居在阿富汗斯坦和伊拉克等国境内。波斯人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使用波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什叶派。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波斯人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前年,前年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亚进入今伊朗地区,排挤当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来。古伊朗人包括许多民族,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亚人、萨西亚人和西徐亚人等,前6~5世纪梅德人建立厄克巴坦城邦,前8世纪波斯人占领今法尔斯地区后从这个地名获得本族的名称,并建立强大的波斯帝国。现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为农民,他们多从事灌溉农业,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为烟草、甜菜、芝麻等。工艺手工业历史悠久,地毯、陶瓷、建筑等闻名于世。波斯人在归信伊斯兰教前多信仰拜火教,年阿拉伯帝国灭波斯萨珊王朝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11世纪伊斯兰教在波斯人中占据统治地位,16世纪初前逊尼派居优势地位。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帝国,立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采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叶派、排斥逊尼派,现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叶派。

(二)伊朗宪法规定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并规定立法会议颁布的一切法律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教义。伊斯兰法还规定有关穆斯林的婚丧礼俗、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宗教课程、教派争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决,政府不承认国内存在穆斯林少数派,但却承认有非穆斯林民族。什叶派宗教教职人员分有公职和无公职两类,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穆斯林的初级教育一般在大清真寺内进行,主要学习《古兰经》和波斯文经训常识,经学院属中等宗教学校。此外还有高级宗教学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统讲授伊斯兰教义学、哲学和法学,大毛拉和阿亚图拉均出自库姆神学院。波斯人信教虔诚,极重视一年一度的朝觐、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仪式。妇女外出必须饰面纱,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严格制约。波斯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雅利安人在前年由中亚移入伊朗。雅利安人分拆成多个族群,如波斯人及米底人,波斯语及伊朗语支始出现。他们与伊朗高原的原住民通婚,如埃兰人。前九世纪出现对波斯人的一些记载,在亚述人的文献里他们被称为“帕尔苏”,居住在乌鲁米耶湖的东南岸。前六世纪古波斯人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者,他们统合伊朗高原各民族建立波斯帝国。

(三)多个世纪以来波斯人受到多个王朝的统治,一些王朝由伊朗语民族统治,如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帝国、萨珊王朝、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白益王朝、萨曼王朝及萨法维王朝;一些王朝由非伊朗语民族统治,如马其顿王国、塞琉古王朝、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塞尔柱帝国、帖木儿帝国、白羊王朝、黑羊王朝、阿夫沙尔王朝、赞德王朝及恺加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及萨珊王朝是在伊朗南部法尔斯建立的,而帕提亚帝国则是在伊朗北部建立。根据在伊朗发现的一些来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的楔形文字(借鉴自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证明波斯一词的当地用语在王朝建立时已用以指称伊朗。希腊人将波斯一语引入到西方语言里,西方以此作为伊朗的正式名称直至年,因这个称谓使所有伊朗人都被认为是波斯人,而其他接受波斯语言及文化的人们也常被认为是波斯人。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什”及“帕尔苏阿”。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波斯语“Parsava”或“Farsava”,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波斯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什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帕尔萨”(今法尔斯)。

(四)古希腊人在前六世纪使用“坡塞斯”、“坡斯卡”及“波西斯”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二世的帝国,英词里的波斯人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的波斯帝国称为“帕拉斯”,如“ParasveMadai”是“波斯及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朝臣说波斯语,使用楔形文字。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米堤亚人、帕提亚人及波斯当地人的搀和使波斯人的身分一致化,埃兰人的语言仍存活至伊斯兰时期。中世纪历史学家伊本·纳迪姆写道:“巴列维语、达里语、库兹语、波斯语、苏里亚尼语都是伊朗人的语言。”阿卜杜拉·伊本·穆卡法提到库兹语是波斯皇室的非正式语言,“库兹”是埃兰的异名,但库兹人这身分可能已消失。据斯特拉波所说,相信是现代库尔德人祖先的塞尔提亚人是伊朗人的分支,被普遍认为是库尔德人及卢尔人祖先的塞尔提亚人曾经广泛分布在波斯至米底王国之间的札格罗斯山脉。年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灭亡,波斯逐渐进入伊斯兰化时期。波斯人一词在伊斯兰时期继续用以描述多个古伊朗民族,包括会说花剌子模语、古塔巴里语、古阿扎里语、洛基语及库尔德语的人。波斯方言被历史学家麦斯欧迪视为波斯语,而那些会说波斯方言的民族也被视为波斯人。现代波斯语(达利语)是波斯方言的一种,他又将帕拉维文、古阿扎里语及其他波斯语言与之混为一谈。

(五)波斯人在马哈特山脉、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阿伦、培尔汗、杰尔宾特、拉伊、马赞德兰、马斯卡特、沙巴兰、阿巴沙赫、内沙布尔、赫拉特、马尔夫等大呼罗珊地区活动,在薜吉斯坦、克尔曼、法尔斯、阿瓦士等地亦见其踪影,这片土地曾经属于一个主权王国,说一种语言。虽然语言稍有不同,但这种语言在书写上及组成部分是一致的,它们就是帕拉维语、达利语、阿扎里语及其他波斯语言。在阿拉伯人统治期间波斯人逐渐信仰伊斯兰教,但波斯人有着远比阿拉伯人高得多的悠久历史和先进文明,波斯人在语言上、文学上等各方面影响着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文明中波斯文化体系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波斯人一直所引以自豪的。在阿拉伯帝国的朝廷中波斯人非常多,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但波斯人大规模皈依伊斯兰教却是在塔希尔王朝、萨曼王朝等本土族群政权统治的时期。年波斯人推翻土克曼人的白羊王朝,建立波斯人的萨法维王朝,这个帝国一直存在到年。这个帝国将什叶派定为国教,什叶派在波斯获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波斯人的政治和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印迹。波斯人的萨法维帝国雄居多年,是西亚强国,曾经占有过伊拉克。而阿拉伯人的大部分区域被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占领,独立很晚。波斯人萨法维帝国与逊尼派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为了控制交通线和战略要地打了多年仗,教派因素也是一个战争原因。

(六)到了近代阿拉伯诸国都成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伊朗(波斯)则成了半殖民地。在年前“波斯”一词是西方世界对伊朗的正式名称,但在萨珊王朝时期(年——年)波斯人已用“伊朗”来称呼他们的国家,居住在伊朗的人们也被西方世界以“波斯人”冠称。年月21日伊朗沙王礼萨汗颁布法令,要求外交使节在官方箴件里使用“伊朗”(雅利安人国家),自此“伊朗人”及“波斯人”共通用于伊朗人口。在历史上波斯人一词用以指明居住在大伊朗地区的伊朗人,波斯人分布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斯坦等国。跟伊朗的波斯人(西波斯人)一样,中亚塔吉克人(东波斯人)都是多支伊朗民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包括来自伊朗的波斯人及其他入侵者。由于在历史上血统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塔吉克人及法尔西万与霍拉桑地区的波斯人有密切的关系。其他较细小的与其有关的民族有阿富汗斯坦及巴基斯坦的基齐勒巴什人,他们与法尔西万及阿塞拜疆人有血统关系。在高加索中塔特人集中分布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及俄罗斯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他们的祖先是萨珊王朝时期在这些地方定居的商人。西印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帕西人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孟买及巴基斯坦南部地区,他们大部分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的后裔。

(七)伊拉尼是另一个南亚西部的细小民族,他们是后期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移民的后裔,另外阿富汗的哈扎拉人及艾马克人具有伊朗化的蒙古人及突厥人的血统。在现时流通使用的语言当中波斯语是其中一种世上最古老的语言,并且是其中一种拥有健全文学传统的语言,赫赫有名的波斯诗人有菲尔多西、哈菲兹、欧玛尔·海亚姆、阿塔尔·尼沙普里、萨迪、尼扎米、鲁达基、鲁米、萨纳伊。波斯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及其他近亲语言的使用者将波斯语称为“法尔西”,在大伊朗东部地区还被称为“达利语”及“塔吉克语”。波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伊朗西部语言,当今伊朗的大多数人口是波斯语西部方言的使用者,至于东部方言(即达利语或塔吉克语)的使用者都占塔吉克斯坦及阿富汗人口的大多数,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巴基斯坦、阿联酋、巴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及阿塞拜疆也有使用波斯语及其它伊朗语的民族。波斯文化孕育出三种主要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巴哈伊信仰及对圣奥古斯丁成为基督徒前产生巨大影响的摩尼教。玛兹达教是古伊朗的另一种宗教,它被称为是第一个共产意识形态。玛兹达教及摩尼教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分支,琐罗亚斯德教被认为是一神教的始祖。在萨法维王朝崛起前逊尼派一直是主导波斯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派系,除了塔巴里斯坦的栽德派、白益王朝及完者都(伊儿汗国第八任君主)统治时期、阿萨辛派及萨尔巴达尔。

(八)在九个世纪内尽管逊尼派占著主导地位,但许多逊尼派教徒都趋向什叶派,什叶派的三个分支——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及栽德派在伊朗部分地区盛行,在那个时期什叶派在库法、巴格达、纳贾夫及希拉有所滋长。什叶派是塔巴里斯坦、库姆、卡尚、埃瓦吉、萨卜泽瓦尔的主要教派,在许多地区中什叶派及逊尼派教徒并存,在近代伊斯玛仪派教徒形成一个印伊语系社区。萨法维王朝时期之前的伊朗学者和科学家如伊本·西那、贾比尔、萨尔曼、法拉比及纳西尔丁·图西都是什叶派穆斯林,许多重要的逊尼派穆斯林科学家、学者及名人都是波斯人或具有波斯人血统,包括阿布·达乌德、哈基姆·尼沙布里、塔巴拉尼、安萨里、提尔米兹、纳萨伊及法赫尔丁·拉齐,逊尼派哈乃斐派教法学的创始人阿布·哈尼法都被广认为具有波斯人血统。伊朗第一个什叶派政权萨法维王朝宣扬十二伊玛目派,在其领土奉行十二伊玛目派的法规,支持教派的学术研究。十二伊玛目派的阿訇打造一套国家体制的理论,认为当在没有确切的正当时,萨法维王朝的君主政制是等待救世主降临时最理想的政制。现时信奉十二伊玛目派的波斯什叶派穆斯林被逊尼派的哈乃斐派取代。在伊朗南部及库尔德人当中则有数量可观的沙斐仪派逊尼派穆斯林,占少数的伊斯玛仪派穆斯林则散落在各地。

(九)一些社区则信奉什叶派的苏菲主义,祆教徒、基督徒、犹太教徒及巴哈伊信仰的教徒都各自形成一些较小的社群,巴哈伊信仰在伊朗是这些少数宗教里最大的宗教,一些波斯人是无神论者及不可知论者。波斯的艺术遗产不拘一格,具备东西方的元素,波斯艺术大量借鉴当地的埃兰文明、两河文明及希腊文明(希腊时期的雕像)。波斯地处中央,成为东西艺术及建筑的融合点,希腊和罗马的影响常与印度和中国的理念和技巧结合。波斯艺术延伸至中亚、高加索、小亚细亚、伊拉克及伊朗,这广袤的地区是波斯艺术发展的核心。波斯人的艺术表达方式可追溯至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当时出现大量重要人物的雕像,通常具有政治及宗教意义,如波斯长生军(帝王的精锐部队)表示两河文明及古巴比伦的影响力。当地更具代表性的艺术是波斯细密画,中国艺术的影响力也很明显,但当地的画家能运用各种的艺术形式,包括那些在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及莫卧儿帝国宫廷内看到的画像。波斯音乐(伊朗音乐)的历史可追溯至萨珊王朝巴尔巴德时期,甚至更早。除着它的逐渐演变外一种独特的地中海东部音乐风格成为波斯的民族音乐,与现今伊朗附近的音乐近似。波斯波利斯遗址又称“塔赫特贾姆希德”或“贾姆希德宝座”,是波斯传统古建筑的一部分。

(十)波斯人对建筑的贡献突出,波斯波利斯作为古波斯建筑的表率,而现代的历史纪念建筑如奥马尔·海亚姆的陵墓则体现波斯变幻多端的传统。伊朗的一些城市展现在历史上波斯的独特建筑风格,如加兹温省的哈拉甘双子塔及伊斯法罕的国王清真寺。波斯建筑的影响力超越伊朗的地理界限,可见于整个中亚地区,如撒马尔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布哈拉的萨曼王朝陵墓及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贾姆宣礼塔。伊斯兰建筑是以波斯人所建立的基础而发展出来,阿格拉的泰姬陵及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亦可见波斯建筑技术的影子。德国艺术评论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称“地毯的原意是分隔空间”,因此地毯编织是以古文明建筑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种技艺。波斯地毯以手工精细闻名于世,其文明地位亦非常重要。早在前五世纪以纤维交织的方法编制衣服已出现于波斯,著名希腊将领地米斯托克利在波斯流亡时也提及到“波斯地毯”。薛西斯一世让他自由表达对希腊事务的意见,地米斯托克利说:“话语就像昂贵的波斯地毯,那些美丽的图案只能在张开它的时候才能展示。把它折叠起来,它就不为人知。”因此他要求薛西斯一世给他一些时间。波斯园林的设计反映人间乐园,英语所说的乐园出自波斯语“Pardis”正是指波斯园林。波斯园林在古代已存在,在伊斯兰时期波斯园林更为突出,阿拉伯人统治者利用波斯人的园林技艺在安达卢斯至喀什市广建园林,《一千零一夜》及诗人奥马尔·海亚姆的作品里的波斯园林更是名垂千古。

十二伊玛目派

(一)十二伊玛目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支派之一,是伊朗的国教。尊奉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的十一人为伊玛目,并认为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是“隐遁伊玛目”,被安拉置于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来会以救世主的身份重现,在人间建立正义和太平盛世。该派认为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隐遁”后相继出现过四个代言人,只有他们才知道隐遁伊玛目的去向,并称从穆罕默德·马赫迪隐遁到第四个代言人逝世期间的几十年为“小隐遁时期”,第四个代言人去世后便进入“大隐遁时期”。什叶派以拥护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后因内部意见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十二伊玛目派,各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教义学说。十二伊玛目派是什叶派中的温和派、主流派,活动中心主要是伊拉克和波斯。年艾哈迈德·穆伊兹·道莱带兵进入巴格达后控制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采取一些有利于十二伊玛目派发展的措施。次年正式规定纪念阿舒拉日和卡德尔·胡姆节(即纪念穆罕默德指定阿里为继承人之日,伊斯兰教历12月18日),修缮什叶派一些伊玛目的陵墓和清真寺,允许什叶派的宣教师在清真寺讲演宣教等,使得十二伊玛目派在伊拉克南部和波斯一些地区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二)年波斯人建立萨法维王朝,该派被定为国教。国家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的教义和政治主张,遂使波斯大多数穆斯林改宗十二伊玛目派,同时该派教义传播到穆斯林甚至在印度教徒中也有影响。该派的宗教领袖从萨法维王朝以来一直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形成很重要的社会力量,对近现代伊朗社会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第四代伊玛目阿里·栽因·阿比丁的《叩拜集》和谢里夫·利达所编辑的阿里言论集《辞章典范》是该派领袖的重要著作,《辞章典范》一直被十二伊玛目派认为是仅次于《古兰经》和圣训而备受尊崇的经典。《叩拜集》因收录许多文词优美、句型典雅的祷文而被称为“先知后裔的圣诗”。该派在布韦希王朝时期编录有关什叶派的圣训教法典籍四大圣训经,这四部典籍中所收集的圣训内容与逊尼派的六大圣训集多有相同之处,但逊尼派以先知主要门弟子的传述为依据,而十二伊玛目派则主要以先知的家属,首先是阿里家族的传述为依据。此外他们的圣训集中除辑录先知的言行外还辑录阿里及其他伊玛目的言行,这四部典籍对什叶派的教义和教法学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和阐述。

(三)后来该派神学家把伊本·西那的哲学、伊本·阿拉比的苏非主义思想与什叶派思想相结合,出现几位颇有影响的“灵知学”及“神智学”人物,如阿里·本·达马斯和纳西尔丁·图西等,后者的《信仰分析》是反映其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萨法维王朝时期该派哲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帝国后期出现的宗教学者中以穆罕默德·巴基尔·马吉里斯最为有名,他维护该派教义,反对苏非主义思想,他的代表作是《光的海洋》。该派相信伊玛目是安拉通过先知指定的,先知逝世后则通过前任伊玛目指定。伊玛目有三种职能,即管理全体穆斯林;解释教义和教法;作为精神导师指引人们理解经典及各种事物的内在含义。认为宗教问题上的是非只能通过伊玛目的教训来明辨,因为伊玛目蒙安拉保祐而不会犯错误,更不会犯罪。伊玛目是凡人接近安拉的中介,没有他的说情不能得救,伊玛目是宗教和政治的最高领袖。教法上分为乌苏里派和圣训派两个学派,乌苏里派占主导地位,该派主张在“大隐遁期间”。教法学权威作伊玛目的代言人行使伊玛目的某些权力,如解释教法、创制法例、劝化众生、监督社会等,每一个穆斯林必须追随一位在世的教法学权威。

(四)十二伊玛目派除朝觐天房外还重视晋谒先知和伊玛目的陵墓,每年有不少信徒去伊拉克的纳贾夫、卡尔巴拉和伊朗的马什哈德、库姆等圣城悼祭以身殉道的伊玛目及其亲属。该派穆斯林除交纳“天课”外对农产品还要交纳五一税,该派同什叶派其他支派一样准许实行临时婚姻制,并允许信徒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隐瞒自己的信仰以保存自己,这被称为“塔基亚原则”。塔基亚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恐惧、掩饰。“塔基亚”是《古兰经》确认的一个原则,即穆斯林在受到迫害时可以隐讳自己的宗教信仰,逊尼派、什叶派和哈瓦利吉派都不同程度地奉行过这一原则。什叶派在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为了保存自己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掩护手段,即允许该派穆斯林在遇到难以抗拒的压力时可以隐瞒自己的信仰,而且应在外表上承认流行的宗教,以免遭受迫害而作无谓的牺牲。《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不可舍同教而以外教为盟友,谁犯此禁令,谁不得真主的保佑,除非你们对他们有所畏惧而假意应酬。”什叶派由于长期处于被迫害的地位亟需使用这一原则,因此该派各种圣训均把这种做法提到重要、合法的地位,使教徒可以普遍实行。虽然如此但什叶派仍提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自己或同伴的牺牲才可实行,并且强调在表面否认自己的信仰时必须在内心坚持信仰。

萨法维王朝介绍

(一)萨法维王朝(年-年)又译萨非王朝、波斯第三帝国,是由波斯人建立统治伊朗的王朝,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以来第三个完全统一伊朗东西部的王朝。其国名取自生活在阿塞拜疆地区的萨非家族成员萨菲·丁(-14)创建的萨法维教团,“萨法维”意为“萨菲的后裔”。萨法维教团是伊朗什叶派苏菲派教团之一,伊尔汗国时期(~15)由萨菲·丁(~14)创建于波斯西北部的阿尔达比勒。原为逊尼派教团,成员以当地的土克曼人为主。后发展很快,成员遍及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及叙利亚的部分地区,受到伊尔汗统治者的支持和庇护。年第四代长老祝奈德(?~)继任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其领导下该教团以武力打败周围的基督教邻国,并于阿尔达比勒建立政权,为土克曼白羊王朝(~)的藩属国,教团变为政教合一组织。此后教团首领祝奈德被尊奉为“安拉在大地的代理人”,教义上转向什叶派的“极端派”。年祝奈德在同高加索人的“圣战”中阵亡,其子海达尔(?~)继承教权,后在同白羊王朝军作战时阵亡。海达尔生前将教团转变为军事组织,成员头戴十二角的红帽,为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的象征,俗称“红头军”,教义上更加倾向什叶派。海达尔的次子曾被白羊王朝流放于法尔斯,后在白羊王朝崩溃时逃回阿尔达比勒。长子阿里于年被杀害,次子伊斯玛仪(~在位)继位后建立萨法维帝国(~),为标榜政权的合法性的萨法维诸王后来割断与苏菲教团的联系,宣称教团始祖萨菲丁系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穆萨·卡兹姆(?~)的后裔。

(二)国王伊斯玛仪为“隐遁”的伊玛目的代理人,并立十二伊玛目派教义为波斯国教。萨法维王朝起源于自塞尔柱帝国统治时期生活在阿塞拜疆地区的萨非家族,萨非家族系库尔德血统,操阿扎里语。1世纪末萨非家族的成员萨菲·丁长期追随逊尼派穆斯林的苏非派长老扎西德·吉拉尼于年在今属伊朗西北部的阿尔达比勒创立伊斯兰教苏非派的萨法维教团,此后萨非家族的宗教影响逐渐扩大,追随者来自阿塞拜疆以及叙利亚北部和安纳托利亚东部诸多地区。15世纪中叶萨法维教团与白羊王朝建立联盟,致力于在特拉布宗和格鲁吉亚一带对基督徒发动圣战,进而介入政治领域的权力角逐。帖木儿帝国解体以后伊朗高原的混乱状态,尤其是黑羊王朝与白羊王朝的对抗成为萨法维家族问鼎政坛的重要条件,伊朗西北部和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的土库曼人部落和苏菲教团成为萨法维家族的重要支持者。15世纪后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占领整个小亚细亚,通过迫害什叶派试图稳定被占领地区。而当时的萨法维教团主是一个15岁的少年伊斯玛仪(即伊斯玛仪一世)。从父系来看他是萨菲·丁的后代,而从母系来看则是白羊王朝创始人卡拉·奥斯曼的外孙。年伊斯玛仪一世将长期追随萨法维教团的乌斯塔吉鲁等7个土库曼人部落组成“基泽勒巴什”,进军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与对奥斯曼帝国不满的阿塞拜疆和东土耳其民兵联合,在沙鲁尔战役中击败白羊王朝的军队,占领大不里士建立萨法维王朝。

(三)为了稳定政局的他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后代,为了进一步巩固王权的他自称是萨珊王朝的后裔,称自己为沙阿(一译沙赫)。伊斯玛仪一世自登基之日起就致力于武力统一伊朗高原和向外拓展疆土,年至年经过多次战争后他几乎征服整个波斯、亚美尼亚和伊拉克大部。年伊斯玛仪一世与乌兹别克汗昔班尼激战于呼罗珊,大获全胜,昔班尼阵亡(谋夫战役)。伊斯玛仪一世向西推进的行为终于导致他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结果以伊斯玛仪一世兵败于年的查尔迪兰战役告终,对奥斯曼帝国军事力量的共同担心使他向一些欧洲国家伸出橄榄枝(包括威尼斯、西班牙和匈牙利)。伊斯玛仪一世对安纳托利亚东部、伊拉克、伊朗高原东部的呼罗珊直至阿姆河左岸地区的征服,初步奠定萨法维王朝的疆域基础。伊斯玛仪一世的对内政策主要是宣布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并自任什叶派的领袖。他还是一位有学问、有教养的人,能够写诗。查尔迪兰战败后伊斯玛仪一世颇感伤心,亦不再参与政府事务。年伊斯玛仪一世死后其10岁的儿子塔赫玛斯普一世即位,此后十年间基泽勒巴什的卢姆鲁部落、塔卡鲁部落和沙姆鲁部落酋长把持朝政、相互倾轧,至15年权力复归塔赫马斯普。塔赫玛斯普一世于年兼并希尔凡汗国,又于年把舍基并入波斯。年他帮助莫卧儿帝国皇帝胡马雍恢复帝位,塔赫玛斯普一世因此得到坎大哈作为回报。

(四)年塔赫玛斯普一世取消关税,塔赫玛斯普一世在位时期萨法维王朝连续不断地与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汗国(后改名布哈拉汗国)互相攻战。在初期的奥斯曼-萨法维战争(年-年)中奥斯曼帝国攻入大不里士、吉兰,占领巴格达。塔赫玛斯普一世只好在年代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缔结哈布斯堡-波斯同盟,共同在军事上对抗奥斯曼帝国。年塔赫玛斯普一世抵御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大帝的进攻,年塔赫玛斯普一世与奥斯曼帝国缔结和约,伊拉克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由于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战事不断,塔赫玛斯普一世在年将首都自阿塞拜疆的大不里士迁往厄尔布尔士山南麓的加兹温,以避奥斯曼帝国的攻势,年死于此处。塔赫玛斯普一世死后其子伊斯玛仪二世在与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三世的战争中失败(年),失去外高加索地区。年伊斯玛仪二世逝世后基泽勒巴什派系推举他的弟弟穆罕默德·科达班达为下任沙阿,波斯的宫廷不和让外国势力有机可乘,乌兹别克人一度入侵伊朗东北部,其后被马什哈德总督击退。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是科达班达统治时期最重要的事件,穆拉德三世在年对萨法维王朝发动战争,战事一直延至年。

(五)维齐尔拉拉·穆斯塔法帕夏率先入侵格鲁吉亚和希尔凡,另一支由奥斯曼帕夏和费尔哈德帕夏率领的军队在5年攻陷大不里士。科达班达派遣长子哈姆扎·米尔扎迎战,但他在作战期间遇害身亡,大不里士在此后二十年一直受奥斯曼帝国管治。当乌兹别克人大举入侵呼罗珊时当地的乌兹别克基齐勒巴什派系领袖穆尔西德·古利汗认为推翻沙阿的时机已到,扶植科达班达的儿子阿巴斯·米尔扎,当时阿巴斯·米尔扎受到穆尔西德的保护。穆尔西德和阿巴斯赶往加兹温,阿巴斯在7年10月成为新任沙阿。科达班达并没有作出反抗,同意逊位。阿巴斯·米尔扎在宫廷阴谋和暗杀中幸存,于7年登基,称阿巴斯一世。他认识到他的军队已不适应新时代战争的需要,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而乌兹别克人则占领东部的马什哈德和锡斯坦。首先他于年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和平协议,将西北地区让给奥斯曼帝国。在英国人罗伯特·舍里和大臣阿拉威尔迪汗的帮助下萨法维军队从一支带着部落气息的军队发展为有着火枪、铜炮等装备的新型军队,组建领取薪俸的职业化新军,旨在制衡基泽勒巴什战士、克服地方离心倾向和强化中央集权。阿巴斯一世当政期间新军达到.7万人,而基泽勒巴什战士则由6至8万削减为万,使萨法维波斯的军队初步完成军事现代化,这些行动开启著名的阿巴斯一世改革。

(六)局势逐渐稳定后阿巴斯一世在年将都城前往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他首先向乌兹别克人开战,到年收复赫拉特、马什哈德,重新占领呼罗珊,兵抵巴里黑。然后他开始对奥斯曼帝国回击,经历三次战争后到年占领巴格达、摩苏尔和迪亚巴克尔和高加索省份。年他将葡萄牙人逐出巴林,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以驱逐霍尔木兹水域的葡萄牙舰队作为条件与萨法维王朝签订通商条约,大陆港口阿巴斯港成为伊朗与东印度公司在波斯湾地区的贸易中心,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萨法维王朝于年重占波斯湾中的霍尔木兹(霍尔木兹围攻战)。阿巴斯在位时还曾派遣使团出访西欧列国,西班牙、葡萄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均向萨法维王朝派遣大使,以开展贸易或寻求对抗奥斯曼帝国。在阿巴斯一世漫长的统治时期内萨法维王朝达到极盛时期,它的疆域包括今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阿巴斯一世晚年害怕自己被刺杀,因此对家人多有猜疑,他的一个儿子因此被处死,两个被弄瞎。由于阿巴斯一世的另两个儿子在他生前都死了,他在年1月19日逝世前立孙儿萨非为继承人。

(七)萨非为人残暴内敛,为巩固自己的权力的他几乎处决所有的萨非王室的王子以及功绩显赫的朝臣和将军。萨非甚少留意政事,又无文化或学术兴趣,甚至有阅读和书写的困难。他在位期间波土战争再起,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于年及年入侵伊朗西部,并在年重夺巴格达(巴格达之围)。年穆拉德四世与萨非签署《佐哈布(席林堡)条约》,这标志着双方的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扎格罗斯山成为两国的政治分界线,另外乌兹别克人及土库曼人皆曾骚扰伊朗东面边境。阿巴斯一世死后乌兹别克人入侵坎大哈,当地的总督转而投靠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趁机于年夺取坎大哈。萨非于1年去世,他10岁的幼子阿巴斯·米尔扎即位,称阿巴斯二世。阿巴斯二世在位初期因其年幼,朝政由政府官员掌管。他亲政后勤于朝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国家太平无事,与外国关系友好。年阿巴斯二世夺回坎大哈(直到侯赛因丢失此地),此后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儿帝国保持长期的和平。17世萨法维王朝获得两个新的强敌,北部的俄罗斯帝国逐渐将势力伸向高加索山脉和中亚,东部的莫卧儿帝国向阿富汗发展,占领坎大哈和赫拉特。在17世纪里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道路也开始离开波斯,使得贸易和商业衰落。

(八)此外阿巴斯一世所建立的正规军虽然在短期里获得军事胜利,但是在长期里通过它所造成的繁重的税收和对各省的控制削弱国家的力量。17世纪下半叶萨法维王朝与东南亚的阿瑜陀耶王国建立密切的外交和经济接触,阿巴斯二世于年逝世,标志着萨法维王朝衰落的开始。11月1日苏莱曼一世以萨非二世的名号即位,因当时年幼并在后宫长大而对外面的世界并不认识,又因其人好酗酒导致身体不佳。即位首年不单发生地震,更受哥萨克人侵袭里海沿岸。宫廷内的占星学家认为登基典礼的时间不好,再次以苏莱曼一世为名于年月20日加冕。苏莱曼一世对政事没有兴趣,宁愿留在后宫,政务落于首相及由后宫宦官组成的理事会手上。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宦官的势力日益增大,贪污成风,军备松弛。苏莱曼一世亦没有趁萨法维王朝的死敌奥斯曼帝国于年的维也纳战役被欧洲诸国打败而元气大伤时乘虚而入,萨法维王朝亦不断遭受乌兹别克人及卡尔梅克人的入侵。苏莱曼一世于4年逝世前请宦官们在两位儿子间选择继位人,他对宦官们说长子侯赛因会为国家带来和平,而幼子阿巴斯则会为国家带来繁盛,最后宦官们选择侯赛因为继位人。侯赛因为人随和而将政务交给自己的姑婆(前沙阿萨非的女儿)处置,从此酗酒、常居后宫、不理政事。

(九)即位初期国家比较宁静,之后东面边界多次受到劫掠,俾路支族部落于8年劫掠克尔曼,伊拉克不断受到半岛阿拉伯人的洗劫。但对萨法维王朝造成震撼的还是阿富汗的叛乱,当侯赛因试图把什叶派信仰强加给阿富汗的吉尔查伊族时吉尔查伊族的领袖米尔维斯·霍塔克带头叛变脱离萨法维王朝,于年攻克坎大哈并杀死萨法维王朝的地方官员。阿富汗另一支重要的普什图部落阿卜达里人于年也宣称其控制的赫拉特地区独立,侯赛因派兵平叛却被米尔维斯·霍塔克的儿子马赫穆德·霍塔克打败。与此同时宫廷财政拮据,王权衰微,基泽勒巴什势力坐大,宗教界上层也常与宫廷分庭抗礼,国家走向持续的衰落中。0年马赫穆德打败阿卜达利人,随即将矛头指向波斯地区,并于2年11月攻入伊斯法罕,侯赛因被迫退位并承认马哈茂德成为新的波斯沙阿,汉达基王朝正式入主伊朗。希望继位的塔赫马斯普王子(即塔赫马斯普二世)逃到大不里士建立政权,得到高加索地区逊尼派穆斯林和几个基泽勒巴什部落的支持(包括纳迪尔沙为首的阿夫沙尔部落),塔赫马斯普最终得到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承认。9年塔赫马斯普已经控制波斯的大部分国土,更反击到阿富汗境内。在塔赫马斯普二世时期纳迪尔沙已经成为波斯的实际统治者,年纳迪尔沙废塔赫马斯普二世,立其幼子阿巴斯三世,自任摄政。

(十)年阿巴斯三世被废,纳迪尔沙登上王位,建立阿夫沙尔王朝,萨法维王朝正式灭亡。萨法维王朝强盛时疆域东起呼罗珊、西至幼发拉底河、北抵卡拉库姆沙漠与咸海、南达波斯湾与阿拉伯海,囊括伊朗全境、伊拉克大部、高加索部分地区、土库曼斯坦、阿富汗西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在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萨法维王朝的版图甚至远达库尔德斯坦与土耳其东部的迪亚巴克尔,疆域达到顶峰。由于大不里士多次被奥斯曼军队占领,伊斯玛仪一世于年将首都迁往内地的加兹温。年阿巴斯一世将首都再次内迁至伊斯法罕,并进行大规模营建。迁都伊斯法罕标志着伊朗腹地取代阿塞拜疆成为萨法维王朝的政治重心,政治生活的波斯色彩日渐浓厚,土库曼人的政治影响进一步削弱。在萨法维王朝中沙阿(一译沙赫)处于整个权力金字塔的顶点,他的权力建立在三个不同的基础之上。首先是古波斯的“君权神授”理论,认为沙阿拥有神授的神秘力量或权力或国王的荣耀,人们被要求无条件服从沙阿。统治者是由神直接指定的这一观念本身足以赋予他的统治以专制的特点,而这种专制因为另外两个基础而进一步加强。其次是声称萨非家族的沙阿们是马赫迪的代表,这一声称的基础是萨非家族被说成是什叶派第七任伊玛目穆萨·卡兹姆的后裔,作为马赫迪代表的萨非家族的沙阿们比其他人更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源头,因此反对沙阿构成一种罪孽。

(十一)这一理论不可避免地导致沙阿不谬的假设,沙阿成了隐遁伊玛目的唯一代表。作为萨法维教团苏菲们的导师,萨非家族的沙阿能够凭借圣人与门徒之间的关系要求他们的苏菲追随者绝对服从,对一个基齐勒巴什或红头军来说质疑导师等同于”不信”,是一个可以处死的罪行。总之作为神的助手、隐遁伊玛目的代表和苏菲们的导师,从理论上讲沙阿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权,在宗教和世俗领域皆如此。沙阿之下设有最高会议,最高会议由沙阿来召集,由沙阿所指定的各游牧部落的军事贵族、官僚与乌里玛代表组成。仅次于沙阿的官员称为大维齐尔,作为沙阿的代理人,大维齐尔通常由波斯贵族来担任,拥有巨大的权力并控制全国的事务。接下来是埃米尔·乌穆拉,即军队总司令。再次是萨德尔·苏杜尔,它是沙阿旨意的维护者,也是穆斯林的法律顾问。此外还有主管财政的大臣和其他各部大臣,大臣会议仅有咨议的权力,最终决定权属于沙阿。中央之下设行省,行省由沙阿委派的总督治理。总督由有才干的军事首领们担任,多靠本省的土地收入供养自己和维持省政府,但必须将总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缴国库。在萨法维王朝前期地方分权严重,各省总督把维持自己和省政府所剩的收入上缴国库,中央集权加强以后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收入上缴国库。

(十二)总督必须供养自己的军队,军队的数目、质量和类型取决于税收的情况。总督掌握一省的军政大权,也作为省政府的首席法官,不过城市中的卡迪(伊斯兰宗教法官)和谢赫·伊斯兰由萨德尔任命。中央和地方的紧张关系是理解萨法维王朝政权结构和政治治理的关键,萨法维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在结构上是一个部落联盟,因而极其不稳定。享有自主性、经济利益和军事野心的各个部落彼此泾渭分明且相互敌对,常常使国家在政治秩序上陷入混乱,它们都反对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在整个萨法维王朝时期最具影响的政治斗争常常是统治菁英内部的斗争,而非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权力斗争。这种权力斗争得失变化最明显地体现于国家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的程度上,其关键是沙阿与基泽勒巴什部落的关系。萨法维王朝位于当时正在发展的欧洲、中亚和印度之间,这个桥梁位置为它的经济带来发展。16世纪通向印度的丝绸之路再次复苏,这条路通过伊朗北部。阿巴斯一世还直接支持与欧洲的贸易,尤其英国和荷兰非常喜欢伊朗的地毯、丝绸和纺织品。其它出口品有马、羊毛、珍珠和在印度作为调味品的杏仁,主要进口品有硬币、纺织品、香料、金属、咖啡和糖。在这段时间里手工业如制瓦、陶瓷和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袖珍画、编书、装饰和书法获得巨大发展。

(十三)16世纪里编织地毯从一个游牧民族和农民的副工业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工业,包括设计和生产的专业化,大不里士是这个工业的中心。在萨法维王朝的保护下文化艺术得到发展,伊斯玛仪一世与塔赫马斯普一世均支持细密画的创作。塔赫马斯普一世是一位画家,他为波斯传统著作《列王纪》配上精美的细密画插画(16世纪20年代),这些细密画一直是绘画和书法的典范。萨非统治时期细密画发展到顶峰,并对莫卧儿王朝的绘画产生深刻影响。阿巴斯一世认识到促进艺术对商业的好处,工艺品占波斯出口的很大部分。因是沙阿本身创作的细密画和书法,故使得细密画画家和书法家在萨法维王朝内拥有崇高的地位,并与沙阿相当亲近,他们为皇室工坊制作的地毯提供设计图稿。这些地毯在萨法维王朝时期以一种完全不同形式的地毯被发展,除了以丝为底图和技术更见精致外更在每6.45平方厘米可制成个不同颜色的羊毛结,并以大量自然中各色花朵、动物为饰,散置在对称的图案中。书法家和画家里扎·阿巴西(-)使用传统的形式和材料,但将半l的妇女、青年、爱人等新素材引入波斯绘画。他的绘画和书法对萨法维时期的艺术家有深刻的影响,这些艺术家被统称为“伊斯法罕学校”。17世纪与其它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接触为波斯艺术家带来新的灵感,他们接受新的手法:透视和油画。

(十四)自阿巴斯一世于年迁都伊斯法罕后便将这座古老的都市扩建成一个结合清真寺、宫殿、市集、开放空间以及林荫大道的宽广建筑群,使该城便成为萨法维王朝建筑的典范,享有“天下之半,伊斯法罕”的美誉,迦密清真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壮观的清真寺。伊斯法罕扩展一片园林式区域,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和世界最宽的大道。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伊斯法罕的发展特征包括供水、供应食物、修建宽阔平直的道路和大型城市广场、构建以穹顶为盖的神圣空间和建筑以园林为背景的豪华宫殿,其综合现代化程度超过其它城市。伊斯法罕的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干旱的地方景观的水源进行控制以及对城市新郊区边缘进行绿化,阿巴斯一世对该城市的扩建工程主要包括园林。萨法维王朝还修建多座跨越萨杨德河的桥梁,在城市的最边缘区域中长达1英里的查赫巴格大道从北面的河流一直延伸到麦丹大公共广场。加上一条两边成列栽种绿荫树的水渠,这条公共大道还兼作公园查赫巴格周围修建私人宅邸和伊斯兰学校,两者都附带园林。麦丹广场四周是样式雷同的商铺和咖啡屋,从该广场可进入皇宫及其园林、两座新建清真寺中的一座、两座大圆顶运动场和位于该城中世纪时期市中心的老清真寺广场。伊斯法罕的园林是公共设施,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它们还能显示帝国控制国家最宝贵资源的能力。此外修建园林还可能代表一种虔诚行为,视为在重建天堂。

(十五)阿巴斯一世的统治标志着波斯艺术成就的一个高峰,在伊斯法罕建清真寺、神学院、公共浴室、广场和林阴大道,伊玛目清真寺(原名沙阿清真寺)、阿拉瓦迪汗大桥、阿里·卡普宫、四十柱宫、谢赫鲁法拉清真寺、伊玛目广场(原名沙阿广场)等都是在阿巴斯一世在位时期建造或开始兴建的。伊斯玛仪一世本人使用阿塞拜疆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写诗,但由于诗歌没有获得萨法维王朝的支持,在这段时间里诗歌的发展停滞。卡扎尔体逐渐演化为一种华躁的格式,而其内容则受到宗教的束缚。伊斯玛仪一世本人是什叶派,他下令什叶派为国教,违反者要被处死刑。他强迫所有地方人民转换他们的教派,逊尼派的神学者不是被杀就是逃亡。伊斯迈尔招募什叶派的宗教领袖,使用封地和钱财来收买他们的忠心,实际上是将他们转化为宗教贵族和政府的延伸。虽然萨法维帝国本来来自于苏非主义,但是苏非主义也被禁,这是年法蒂玛王朝没落后什叶派第一次在伊斯兰国家里获得这样的地位。在此后数世纪中这个宗教分歧成为波斯内部的团结力量,也成为逊尼派邻国进攻的借口。波斯成为一个封建神权国家,国内没有宗教与国家的区分,沙阿是神授的宗教与国家的领袖,帮助伊斯迈尔建立其王朝的“红头”首领们被立为省长。

(十六)一开始沙阿对各省的统治是间接的,但是在16世纪里这些红头巩固他们的力量,开始与沙阿争权。这些红头是波斯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沙阿软弱的情况下他们就扩展他们的势力,甚至直接在沙阿的宫廷里施展阴谋(比如谋杀伊斯迈尔二世)。萨法维王朝统治时期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的国教地位确立,乌里玛阶层建立并日益强大,从而为现代伊朗的宗教结构奠定基础。萨法维王朝建立前期仰仗土库曼游牧部族军队“基泽勒巴什”军(即红帽军),基泽勒巴什军漫无纪律且时常反叛,对萨法维统治者造成严重威胁。阿巴斯一世即位后致力于遏制基泽勒巴什力量的膨胀,在英国冒险家罗伯特·谢利的帮助及大臣阿拉威尔迪汗的主持下阿巴斯一世利用新式武器装备新军,使其成为遏制部落力量的基柱。新的常备军是由波斯农民和来自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塞加西亚人战俘及其后裔组成的皇家军团,主要包括炮兵、洋枪兵和步兵。其中步兵每军1.2万人,骑兵每军1万人,皆装备火枪。炮兵人数达1.2万人人,配备有门铜炮。除了建立新式的正规部队外阿巴斯一世还扩充王室近卫军规模,使其人数达到人,近卫军职责是保卫沙阿和王室成员的安全,随时听从沙阿的调遣。军事改革不仅加强部队战斗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保卫国家政权抵御外部侵犯。此外阿巴斯一世将军队中基泽勒巴什人的数量由原来的8万裁减至万,扭转土库曼部落贵族拥兵自重的局面,降低基泽勒巴什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

(十七)阿巴斯一世的一系列军事改革改变萨法维王朝的兵源结构,使萨法维波斯的军队初步完成军事上的现代化。年至年塔赫玛斯普一世与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进行战争,两国之间的领域纷争是引发这次战争的原因,特别是原属奥斯曼帝国的比特利斯贝伊(总督)决定要寻求波斯的保护,塔赫玛斯普一世麾下的巴格达总督、苏莱曼一世的支持者遭到刺杀。在外交上萨法维王朝已与哈布斯堡君主国商讨建立哈布斯堡-波斯同盟以夹击奥斯曼帝国,年苏莱曼一世第三次出征萨法维王朝并遭逢首次失利,但依然能收复埃尔祖鲁姆。年的《阿马西亚和约》确立奥斯曼帝国所得的领土,苏莱曼一世须交还大不里士,但可以控制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下游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口及波斯湾沿岸部分地区。年至年为了征服阿塞拜疆和高加索,奥斯曼帝国再次发动与萨法维王朝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在年占领第比利斯,2年取得火炬之战的胜利,5年再陷卡尔斯和大不里士,迫使格鲁吉亚成为附庸。实际上已统治阿塞拜疆和高加索地区,直达里海。萨法维王朝在年月21日签订的《伊斯坦布尔条约》承认奥斯曼帝国所得的领土,又答应停止对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什叶派教徒发动宣传战及停止迫害波斯境内的逊尼派教徒。奥斯曼-萨法维战争使奥斯曼帝国的注意力暂时从欧洲抽离,奥斯曼帝国己与法国结盟并支持荷兰人起事,这是新教与伊斯兰教共同支持的一个事件。

(十八)年至年阿巴斯一世与艾哈迈德一世统治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第三次战争,萨法维王朝在5年再度取得胜利,将势力扩张到幼发拉底河以外。战事在年暂时停止,后来重启。年阿巴斯一世于苏丹尼耶附近彻底击败奥斯曼-鞑靼联军,双方签订对波斯相当有利的条约,结束战争。年阿巴斯一世再占巴格达,但到年萨非统治时期该城被奥斯曼苏丹穆拉德四世夺回。年5月17日双方在卡斯里西林的佐哈布平原签署《佐哈布(席林堡)条约》(一称《卡斯西里林条约》),根据该条约时两河流域(伊拉克)划归奥斯曼帝国,埃里温和部分高加索地区仍在波斯控制下。这一条约确定当代伊朗西北与土耳其东南的边界,此后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和平。阿巴斯二世在位时曾遣使祝贺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即位并恪守《佐哈布条约》,尽力避免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即使是8年奥斯曼宫廷将两河流域划入版图,但阿巴斯二世也未提出任何抗议。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即年)还派使者出使奥斯曼宫廷,以巩固和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年后神圣罗马帝国、波兰、俄罗斯帝国与罗马教皇曾相继派遣使者到波斯请求苏莱曼一世与本国结盟,共同反对奥斯曼帝国,但仍因萨法维宫廷无意与奥斯曼帝国开战而告吹。

(十九)尽管沙阿恪守和平但奥斯曼帝国仍在年出兵袭扰萨法维王朝的西部边境,苏莱曼一世派将军科尔伯·阿里·汗率领三百名骑兵前往奥斯曼宫廷,要求苏丹艾哈迈德二世遵守《佐哈布条约》。沙阿侯赛因登基后曾派鲁斯汤姆·汗出使伊斯坦布尔,以告知新沙阿即位之事。5年穆斯塔法二世成为奥斯曼苏丹后侯赛因派使者携带一头大象前往奥斯曼宫廷表示祝贺,直至侯赛因在位末年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18世纪初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即位到纳迪尔沙掌权期间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两河流域多次展开激战,但直到萨法维王朝灭亡时双方的疆界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萨法维王朝的重心在西线,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历代沙阿不愿陷于两线作战的危险境界。位于波斯东南的莫卧儿帝国的政治中心在印度,征服和管理印度是莫卧儿帝国的中心任务,由此说明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儿帝国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因此萨法维王朝对莫卧儿帝国长期奉行友好政策。阿巴斯二世曾遣使祝贺奥朗则布登基成为莫卧儿皇帝,莫卧儿帝国则对萨法维王朝执行友好不结盟的政策。萨法维王朝与莫卧儿帝国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对阿富汗的争夺,莫卧儿帝国占领着楠格哈尔、锡斯坦、喀布尔、赫拉特、加兹尼和坎大哈等阿富汗大部分地区。

(二十)萨法维王朝在坎大哈地区同莫卧儿帝国反复拉锯,这一争斗以年萨法维王朝夺取坎大哈,将其纳入波斯的版图为止,两国的争夺才宣告结束。此后双方势力达到平衡,萨法维王朝满足于守住阿富汗的西部,莫卧儿帝国满足于守住阿富汗的东部,双方都没有力量将对方赶出去。从伊斯玛仪一世建国到苏莱曼一世在位时期萨法维王朝与欧洲各国(如葡萄牙、神圣罗马帝国、波兰、俄罗斯帝国和教皇国)派遣使者联系,谋求对抗奥斯曼帝国。葡萄牙人长期垄断波斯湾贸易,占据巴林和霍尔木兹,阿巴斯一世即位后于年收回巴林。年英萨联军合力收复霍尔木兹,使葡萄牙人在波斯湾的势力遭受沉重打击。阿巴斯一世曾加强与英国的合作,共同驱逐葡萄牙人,8年英国使臣首次觐见阿巴斯一世。阿巴斯一世死后荷兰人意图垄断波斯湾的贸易,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展开激烈角逐,并以武力迫使阿巴斯二世许诺赐荷兰人特殊的贸易权利。苏莱曼一世在位时伴随着国力的下降,荷兰人在波斯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为与萨法维王朝建立外交关系,传播天主教信仰,特派使者来访。但因沙阿萨非忙于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故此次出访没有结果,路易十四即位后法国政府极力发展与萨法维王朝的关系。

(二十一)5年法国使团携带路易十四给阿巴斯二世的信件来到波斯,年苏莱曼一世签署敕今,允许法国商人在伊朗各地自由经商,其进出口商品一律免缴关税和其他税捐。年8月萨法维王朝与法国签订侨务和通商条约,但因法国缺乏远洋舰队难以展开贸易,直到萨法维王朝灭亡时两国之间的贸易都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为解决7年爆发的丹麦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攻击满载波斯货物的船只的事件,苏莱曼一世于1年首次遣使前往丹麦向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五世索求赔偿。克里斯蒂安五世盛情款待波斯使臣,并于2年1月16日以友好的语气给苏莱曼一世回信,此事成为萨法维王朝与丹麦开始接触的媒介。阿巴斯一世在位时期曾派使团出访俄罗斯帝国,17世纪中期俄国的哥萨克人开始侵扰萨法维王朝位于里海沿岸的吉兰、马赞德兰等地。彼得大帝即位后企图通过波斯南下波斯湾和印度洋,为实现这一野心的彼得大帝在年7月趁萨法维王朝衰落混乱之际攻占北部的巴库和拉什特。同年9月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与彼得大帝缔约合作,但到4年6月俄罗斯帝国又与奥斯曼帝国签署共同瓜分波斯的条约。纳迪尔沙掌权后多次击败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达成合作协议,使其撤出高加索地区。17世纪后期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一世派专使SebastianKnabb前往波斯吁请苏莱曼一世同天主教国家相互配合,夹击奥斯曼帝国,但苏莱曼仍坚持和平。

土库曼人

(一)土库曼人是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的主体民族,又译作土克曼人、土尔克明人。在乌兹别克、塔吉克、北高加索、阿斯特拉罕地区及许多城市也有分布,另有部分分布在阿富汗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属欧罗巴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合类型。土库曼人使用土库曼语,分成多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从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土库曼人的远祖可追溯为古代西突厥乌古斯人,乌古斯分为24个部落,其中有名的是卡亚部、撒拉尔部、柯尼克部和佩切涅克部。土库曼人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同一村落的居民有的务农、有的游牧,主要种植小麦、高粱、棉花、瓜类,饲养绵羊、骆驼、牛、马等。农耕技术落后,手工织毯技艺高超。年十月革命后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居住在今天中亚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土库曼人是突厥语系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古代史料中称为古思或乌古思。中世纪时活动于西起里海北岸,东至锡尔河中下游流域,北起曼基什拉克原地,南至今伊朗北部的戈尔干河和阿特列克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劳动生产的方式主要是游牧。到中世纪晚期时土库曼人的社会组织仍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氏族公社式的部落联盟组成的松散结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世纪以来土库曼人一直处于蒙古人、乌兹别克人等外族的统治之下。生活在巴尔罕山脉、萨拉卡梅什湖沿岸、乌斯丘尔特原地和曼基什拉克原地以及里海东岸等广大的游牧地区和为数不多的绿洲农业区,从16至17世纪大部分的土库曼人分出诸多部落并分为“内撒拉尔”与“外撒拉尔”。

(二)内撒拉尔是核心部族,而外撒拉尔是内撒拉尔的势力影响范围内的其它突厥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分化为特克、约穆德、撒拉尔三个小部落,这三个部落是现代土克曼民族形成的基石,都是撒拉尔人的势力影响范围内的其它民族的人加入撒拉尔部落。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许多原居住在土库曼斯坦北部的土库曼部族开始向南部的大规模迁徙,并引起中亚地区的一系列政权的变动。18世纪末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伊朗,建立恺加王朝。19世纪初所有的土库曼部族才基本定居,南迁后的土库曼诸部与当地土著的其他土库曼和非土库曼的中、小部族逐渐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现代土库曼人的主体。年土库曼斯坦独立时出版一本名叫《世界上的土库曼人》的书,土库曼斯坦每年都召开‘世界土库曼人人文协会’,该协会的主席是土库曼斯坦总统。绝大部分土库曼人生活在土库曼斯坦及其邻近的中亚地区,20世纪末人数超过万。另有大量土库曼人生活在伊朗的东北部以及阿富汗斯坦的东北部和西北,这两国里的土库曼人都被称作外海土库曼人。在土耳其中部有大量的土库曼人居住在那里,但他们深受少数民族被歧视的苦头,8年以后尤为严重。土库曼人所在地区大都土地贫瘠,自伊斯兰教兴起之时起土库曼人自阿尔泰山地区向外迁徙。传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帐幕为村舍,牧养绵羊、山羊、马匹、骆驼、驴、牛等。在苏联统治下的土库曼人凭借灌溉及化学肥料之助从事农业生产,牲畜也不以放牧形式进行喂养,当时在苏联境外的土库曼人有些仍继续过着放牧生活。

(三)土库曼人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辅助手段是编织毛毯和地毯,对于海外土库曼人来说政府控制开始于年的伊朗,那是由伊朗国王礼萨·沙·巴勒维下令实施的。这些土库曼人本想逃往苏联,但未成功,只得返回伊朗。许多土库曼人还在放牧之外从事棉花种植和捕鱼以增加收入,后来苏联境内的许多土库曼人都逃往阿富汗。土库曼人的社会结构是以父系遗传为基础的,尽管绝大多数中亚突厥民族都画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土但库曼人却按照经济职能来划分社会不同的群体,例如放牧就比种田更受尊重。每一划分单元都有一名“汗”作为领袖,这种社会结构的模式在苏联统治下的土库曼人当中早已废止,但在其他地区继续存在。土库曼人都是穆斯林,不过正如大多数突厥游牧民族一样,他们所受到的伊斯兰教影响并不像定居的突厥人那么深刻。在生活细节上土库曼人是个讲究文明礼仪的民族,迎宾待客他们总把礼貌语言挂在嘴边,态度温顺和蔼,举止文雅可亲,使人同他们一见面就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土库曼民族自古就有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他们的每个家庭中儿女一般都非常尊敬长辈。长辈也对子孙们非常疼爱。他们的时间观念较强,说话算话,讲究信义。他们对绿色较为偏爱,认为绿色给人以吉祥之感。喜欢红色,并视红色为勇敢和胜利的象征。土库曼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多以握手为礼,在熟人及好友相见时也常右手按胸施鞠躬礼,在与客人相见时也有施拥抱礼的,只是很少。

(四)土库曼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他们对用手指点着人说话很忌讳,认为这样有污辱人的意思。他们忌讳左手递送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下贱肮脏,故使用左手为失礼的行为。对在众人面前耳语的人很忌讳,认为有不轨行为的人才爱这样做的。对在众人面前挖鼻孔、抓痒痒等举止也很反感,认为这是失礼的行为。禁食猪肉,忌食狗肉、驴肉、骡肉及一切死的动物肉和血液。土库曼人最喜欢羊肉,尤为对羊头、羊蹄和羊脑髓更加偏爱,甚至奉为珍品。日常生活中他们常把羊头、羊蹄献给老人吃,把羊脑髓让给孩子吃。每逢来客,他们还把这些佳肴用来招待客人。他们对奶制品、肉制品一般都很欢迎,家常饭有肉汤泡碎饼、抓饭、烤羊肉等,里海沿岸的人爱吃鱼、通心粉等。他们一般在夏季都喜欢喝冰凉的骆驼奶,平时多喝奶茶,用餐大多惯于以手抓饭取食。土库曼人在饮食嗜好上特点:讲究菜肴的鲜嫩,注重菜品肉多量大;一般口味喜咸,爱甜、辣味道;以面食为主,馕为主要食品,也喜欢吃抓饭;爱吃牛肉、羊肉、鱼、鸡、鸭、蛋类等;蔬菜喜欢豌豆、菜花、土豆、胡萝卜、白菜、西红柿、葱头、大豆等,调料爱用丁香、番红花、胡椒、糖、盐等;对煎、烤、烧、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很欣赏什锦拼盘、砂锅羊头、烤肉、手抓羊肉、拔丝苹果、红炖蹄筋、炸脊髓、酥鲫鱼、鸡脯冬瓜、什锦炒豌豆等风味菜肴;喝啤酒和葡萄酒,最喜欢吃奶茶,对桔子汁、酸奶、矿泉水、果子露也很喜欢;爱吃葡萄、香蕉、苹果、瓜类等水果,干果喜欢杏干、葡萄干、核桃仁等。

黑羊王朝

(一)黑羊王朝是土库曼人建立的王朝,年-年统治当代的阿塞拜疆、伊朗西北部与伊拉克地区。“黑羊”系突厥语意译,音译为“卡拉-科雍鲁”,因其旗帜上绘有黑羊图案故名黑羊王朝。黑羊土克曼游牧部落原居亚美尼亚的凡湖东部地区,年建立部落联盟,为统治巴格达和大不里士的札剌亦儿王朝的藩属。在首领卡拉·穆罕默德(~在位)时开始强大,据有小亚细亚东部和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札剌亦儿王朝是蒙古伊儿汗国解体后札剌亦儿人在于10年代伊朗西部与伊拉克成立的小汗国,首都在巴格达,大致范围包括今伊拉克、伊朗西部及阿塞拜疆等地。10年蒙古伊儿汗国解体,札剌亦儿人在伊朗西部与伊拉克成立小汗国札剌亦儿王朝。15年不赛因去世后伊利汗国迅速瓦解,权臣、统将各自拥立傀儡可汗,国家分裂成东伊朗和阿富汗的卡尔提德王朝、西伊朗的穆札法尔王朝、札剌亦儿人的札剌亦儿王朝和安纳托利亚的楚邦王朝,它们互相攻杀。年蒙古贵族哈散(札剌亦儿氏)自立为汗,年钦察汗国札尼别汗攻入桃里寺杀操纵朝政的出班后人,伊利汗努失儿完不知所终。在纷乱中一些地方贵族也乘机独立,形成割据局面。年金帐汗札尼别(月即别之子,忙哥帖木儿曾孙)趁机攻入阿塞拜疆和桃里寺(伊朗大不里士),出班王朝君主马立克·阿希拉夫被杀,出班王朝灭亡。伊儿汗国可汗努失儿完不知所终,桃里寺正统伊儿汗国宣告结束。

(二)年哈散之子兀洼思汗兼并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于桃里寺,史称札剌亦儿朝,曾经与黑羊王朝抵抗帖木儿。在帖木儿死后复国,但又与黑羊王朝争拗,最后年代并入黑羊王朝。年黑羊领卡拉·优素福(~1、6~在位)率兵夺取大不里士,并定都于此,该王朝获得独立,尊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1年卡拉·优素福被帖木儿帝国军队击败,失大不里士后到埃及避难。6年卡拉·优素福率兵重新占领大不里士,后又夺取阿塞拜疆南部、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年打败贾拉伊尔王朝军队,占领巴格达,扩境南至巴士拉。年优素福死后其子伊斯坎达尔(~在位)和贾汗·沙(~在位)先后继位,暂时维持已扩展的领土,并加以治理。贾汗·沙赫与帖木儿帝国的沙哈鲁定和平协议,但很快协议就被违背。年贾汗·沙赫同帖木儿帝国素丹沙哈鲁作战时失败,被迫称臣。年在贾汗·沙统治期间趁帖木儿帝国衰落之机夺取波斯西部,取得原属帖木儿帝国的统治权,采用“素丹”称号。后又兼并伊拉克部分领土和阿拉伯半岛的东部沿海地带,成为西亚的伊斯兰大国,在政治、军事、文化和行政组织各方面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

(三)年贾汗·沙企图夺取白羊王朝属地迪亚巴克尔,却没想到乌宗·哈桑有着10万兵力,结果战败被杀。年末代黑羊苏丹哈桑·阿里被白羊苏丹乌宗·哈桑的优势兵力打败,黑羊王朝灭亡。穆札法尔朝是15年蒙古人建立的国家,据有法尔斯、克尔曼和库尔德斯坦,称臣于开罗,后被帖木儿帝国灭。因为建立者的名字而得名,一共传7个埃米尔,统治80年。帖木儿在哥克察湖岸举行觐见礼之后开始征服大亚美尼亚的西部地区,当时这些地区被一些土库曼异密们瓜分,他们都是虔诚的穆斯林。《武功记》评论道帖木儿提议对他们发动圣战,而借口是这些土库曼人曾经攻击麦加的商旅。一天之内他攻占额尔哲鲁木城,埃尔津詹君主土库曼异密塔黑屯向帖木儿称臣纳贡,帖木儿确保他的统治地位。接着帖木儿派其子米兰沙到穆什和库尔德斯坦去进攻黑羊朝(或名喀喇-科雍鲁朝)的土库曼部落,该部当时由哈拉·马合木·吐穆斯统治。帖木儿亲自洗劫穆什地区,但是土库曼人逃入难以通行的峡谷之中。帖木儿攻占凡城,将城民从岩石上推下山,由此完成对亚美尼亚的征服。此后帖木儿向穆札法尔王朝统治下的法尔斯(泄刺只)、伊斯法罕和起儿漫诸国进军,穆札法尔朝统治者沙·舒贾前不久曾被帖木儿召去表示归附,他立即承认帖木儿的宗主权,因此他的领地免遭入侵的威胁。

(四)当他在首府泄刺只去世时他把泄刺只和法尔斯留给他的儿子赞·阿比丁,把起儿漫给他的弟弟阿合木,而他的侄儿沙·牙黑牙和沙·曼苏尔为获得伊斯法罕和耶斯特而争吵,最后前者得到耶斯特,后者最终夺取伊斯法罕。沙·舒贾死前曾将全家都置于帖木儿的保护之下,帖木儿趁沙·舒贾去世之机立即入侵穆札法尔朝领地(年10-11月),经哈马丹直接向伊斯法罕进军。伊斯法罕的穆札法尔朝总督穆札菲·喀什匆忙把该城的钥匙交给帖木儿,帖木儿胜利进入该城,然后在城郊扎营。一切都很平静,直到夜间市民们起义杀死帖木儿指派的收税官和他们能够捉到的河中士兵。帖木儿大怒,下令全面屠杀,每个军团都必须为总的“赌注”提供固定数目的人t。帖木儿的官方辩解书《武功记》说是7万人头,这些人t堆在伊斯法罕城墙外,后来在城的各地建起人t塔,伊本·阿拉不沙描述的恐怖场面比成吉思汗的历史学家们描述的年成吉思汗在巴里黑、赫拉特和加兹尼的屠杀更为可怕。早期的蒙古人是简单的未开化的人,而帖木儿是一位有文化的突厥人,是酷爱波斯诗歌的人,然而他摧毁波斯文明之花。他是热诚的穆斯林,然而却洗劫穆斯林世界各地的首府。

(五)现在伊斯法罕成了停s场,帖木儿从这儿出发向泄刺只进军,穆札法尔朝王公赞·阿比丁刚从泄刺只逃走。处于惊恐之中的泄刺只城尽力平息帖木儿的怒气,帖木儿在此举行觐见礼。起儿漫和耶斯特的穆札法尔王朝统治者沙·阿合木和沙·牙黑牙战战兢兢地来“吻王室的地毯”,作为回报时帖木儿留下前者继续拥有起儿漫,后者占有法尔斯。泄刺只中具有最高超技术的工匠被送往撒麻耳干,去装饰帖木儿的都城。年底由于钦察汗入侵河中,当时帖木儿被迫返回撒麻耳干,直到年他才重返波斯,进行所谓的五年战争(-年)。他的第一仗是在马赞达兰打的,他从赛义德王朝的一个地方政权中夺取阿模勒、萨里和麦什德萨尔(即巴布尔萨尔),在覆盖着这一异国的原始森林中闯出几条小路。帖木儿极力使该地的十叶派居民(他们的信仰仍受到伊斯梅尔派残存者的腐蚀)皈依正统的逊尼派教义,他在马赞达兰过冬之后取道内哈万德之路到卢里斯坦,惩罚该地的罗耳人,因为他们长期从事匪盗活动。接着他经迪兹富勒和舒什塔尔之道旅行,继续去征服反叛的穆札法尔朝。帖木儿走之后穆札法尔朝的一位王公沙·曼苏尔(他比其他人都更有精力)罢免他的对手们,重新统一祖传的领地,以反对帖木儿。

(六)他弄瞎他的堂兄赞·阿比丁的眼睛,迫使他的兄弟牙黑牙从泄刺只退到耶斯特,后来他夺取连同伊斯法罕在内的泄刺只,并以泄刺只为他的都城。曼苏尔像他家族成员一样地不可靠,但是他积极、精力充沛和勇气过人,他甚至敢对抗帖木儿。19年4月帖木儿在舒什塔尔集合他的军队,然后便向泄刺只进军。5月初他在途中攻占喀拉伊舍弗德堡,该堡直到当时一直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曼苏尔出城迎战帖木儿,与他在城郊进行一场殊死的战斗。这位穆札法尔朝王子全凭勇气打破河中人组成的卫队行列,接着他直奔向帖木儿,用他的剑砍了帖木儿两下,但被帖木儿坚固的头盔挡住未受伤。最后曼苏尔被杀,据说帖木儿年仅十七岁的儿子沙哈鲁k下他的头,把它扔到这位胜利者的脚下(19年5月)。帖木儿胜利进入泄刺只,他下令把这座古代名城的所有财宝都交给他,还要赔偿战争所耗的大批费用。《武功记》得意地记道在节日的欢庆中他在该城度过一个月,管风琴和竖琴不停地演奏,该城的美女们呈上斟满泄刺只红葡萄酒的金杯。幸存下来的穆札法尔朝统治者起儿漫王沙·阿合木、耶斯特王沙·牙黑牙都谦卑地赶来朝见,但是其后不久帖木儿把穆札法尔家族的几乎所有成员都处死,把他们的封地分给自己的部下。从法尔斯来的工匠和文人们被送往撒麻耳干,帖木儿想使撒麻耳干成为亚洲之都。

阿巴斯一世改革

(一)阿巴斯一世是伊朗萨法维王朝的中兴之主,通过军事改革强化国力,并击败外敌,从而实现王朝的复兴。阿巴斯一世改革的基础是数千名宫廷突厥卫队的支持以及英国技术人才的帮助,改革一方面强化王朝的集权,压制地方派,增强中央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对军队进行西化改革,编练专门的火器和炮兵部队,并引进欧洲的新式武器和训练方式,包括著名的莫里斯亲王创建的荷兰步兵战术。经过阿巴斯一世的改革后萨法维王朝击败奥斯曼帝国,夺取两河流域;从葡萄牙人手中收复霍尔木兹与巴林,打败乌兹别克人,收复呼罗珊;从莫卧儿人手中夺回坎大哈。16世纪90年代波斯萨法维王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由于在地缘上处于四战之地,他们必须不停地同西面的奥斯曼人、东面的乌兹别克人同时作战。由于两者可以联手发动战略进攻,又可以封锁波斯的对外贸易线路,所以屡屡占据上风。在阿巴斯一世继位前后波斯军队已经在东西两线的来回奔波中展露疲态,一些不稳定因素也在帝国内部出现,大有彻底掀翻王朝的趋势。为此年轻的阿巴斯选择暂时妥协。不仅与奥斯曼人签署放弃美索不达米亚与高加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还默认乌兹别克人对呼罗珊和锡斯坦两地的军事占领。但阿巴斯绝非是一个甘于保住小块领地的平庸之辈,几乎在这些屈辱协定完成的同时大规模的军政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前几任波斯君主给他留下的小笔遗产成为他大展宏图的启动资金。

(二)阿巴斯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帝国各省份总督的忠诚问题,这些地方实力派在几代人之前还是跟随王朝建立者伊斯迈尔一世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由他们为核心组成的阿塞拜疆红头民兵,也曾是纵横中亚无敌手的强有力组织。但在萨法维王朝暂时安定后这些骨干就开始到各自的省份就职,随着中央宫廷屡次被奥斯曼军队击败,他们也逐渐有了自立门户或取而代之的野心。但阿巴斯要剪除这些尾大不掉的地方派并不是容易得手的事情,因为王朝是依靠红头民兵组织打的天下,所以主要的武装力量也由他们把持。除了几位地方大员的私人扈从队伍外受封军事份地的普通骑兵阶层也往往是红头民兵出身,加上在各级任职的行政官员几乎构成一个完整的军政体系。阿巴斯根本无法从中占得太多力量支持,只能想办法另起炉灶。在当时的波斯军队中还有一批隶属君主本人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几十年来因为战乱迁入,或作为战俘被掳到波斯的高加索基督徒。其中既有亚美尼亚人和格鲁吉亚人,也包括不少生活在高加索两头的切尔克斯突厥人,阿巴斯就从继位前任手里继承这样一支人数仅有几千的宫廷卫队。利用这支只对自己负责的小型军队,阿巴斯通过宴会刺杀、迅速抓捕等手段初步干掉一批特别不忠于自己的地方领袖。随后阿巴斯继续扩大自己的中央军规模,并按照古老的波斯-突厥传统将这些人都称为“古拉姆”。

(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中后期,指的是那些由哈里发、苏丹或埃米尔们圈养的奴隶士兵。阿巴斯一世重新搬出这个名字,也几乎全盘复制前人就定下的制度。大批基督徒以君主的私人奴隶身份成为新军成员或行政官员,其社会地位和意义都与同时代的奥斯曼“卡皮鲁近卫军”类同。他们依靠君主的私产过活,并逐步在军政体系中挤占原本只属于红头民兵的空间。鉴于此前萨法维军队的屡战屡败,阿巴斯一世还在强化精锐骑兵之余不忘训练使用火枪和大炮的步兵。波斯军队其实在15世纪后期就已经接触到这些先进武器,但一直没有太过重视,更没有编练过完全依靠火器作战的大规模军团。所以阿巴斯的军事改革虽然不见得立刻革新武器,但已经从制度上将战力做了提升。至于被逐出中央体系的红头民兵依然可以在地方保有一亩三分地,作为封建征召部队参战。年阿巴斯一世的古拉姆已经拥装备门火炮的工兵部队、1.2万名以火枪为主要武器的步兵军团,还有1.5万人的各类骑兵。另有一支人的最精锐骑兵分队,担任自己的护卫力量。也是在这一年萨法维军队开始向东进发,首先对付势力较弱的乌兹别克势力。虽然已经获得过奥斯曼人支援的小型兵工厂和近代化枪炮,但乌兹别克军队依然是用骑兵解决大部分战斗的典型中亚武装,面对大大强化的波斯军队时这些中亚豪强的力量开始显得非常不足。不仅在野战中难以战胜纪律更好的古拉姆,还在城市中遭到大量枪炮的集中轰击,包括中亚名城布哈拉在内的要地纷纷被阿巴斯一世的军队控制。

(四)当然阿巴斯一世还是痛感自己的步兵实力不足,哪怕已经成建制的装备先进武器,这些人的组织方式和训练水准还都难以被称为近代化军队,好在这时几个远道而来的英国人给了他很大帮助。年来自英国的雪利兄弟抵达萨法维都城加兹温,他们早在前一年就决定去往东方帮助波斯人对抗奥斯曼帝国,同时帮英国和这个中亚大国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在通过威尼斯抵达西亚后他们靠着经商等手段筹集不可思议的0匹马,随后带着这份厚礼主动前来为阿巴斯一世效力。后者自然是喜出望外,让英国冒险家帮助自己强化步兵军团。在这些英国人中年长的安东尼-雪利是最富有军事经验的人,他不仅登上海盗船参与对葡属西非和西属美洲的劫掠,还在法国被亨利四世册封为爵士。但他最为宝贵的经历是曾经作为英格兰雇佣军的一员在尼德兰战场上服役多年,期间他不仅要和欧陆排名第一的西班牙陆军厮杀,还接受革命性的荷兰步兵战术训练。时任尼德兰武装总司令的莫里斯亲王已经开始在他的军队中普及推广这种新式步兵横队战术,雪利就将在欧洲都属于先进操典的荷兰步兵战术直接引入波斯军队。在他的授业解惑下过去只会粗糙排射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步兵开始有严格的队列训练,虽然服饰和武器都充满亚洲本地风情,但战术条例却做到欧洲正规化。不仅要服从基层军官的指令,完成密集的整排射击,还要迅速轮转到后方进行弹药填充。

(五)就像其模仿的荷兰原版那样,波斯步兵通过提高正面射击宽度与火力连续性,减少对于部队纵深厚度的依赖,最少只需要6排火枪手就能够获得过去近10人的射击效果。而在当时很多英国本土的民团还不能做到这点,更不用说是射击条例还要滞后的奥斯曼士兵。同时雪利兄弟也将欧洲最新的炮兵技术也带到波斯,通过改进火药配方、射击技巧和目标校准方式让大炮不再只是用于攻城作战的工兵武器,此后的波斯炮兵可以更多参与到大规模正面会战,不再忌惮奥斯曼对手的强势火力。年雪利兄弟的战术改组完成,阿巴斯主导的东部战争也接近尾声,在放弃原本已经可以占据的布哈拉等河中城市后萨法维人稳住自己在呼罗珊地区的优势地位。之前的年波斯君主已经下令在南方亮剑,击败作为葡萄牙人附庸的霍尔木兹军队之后萨法维帝国控制波斯湾内的巴林岛,这也是他们重新掌握东西方贸易通道的重要举措。等到阿巴斯完成对乌兹别克人的反击后又顺利疏通帝国去往中亚与北印度的陆地通道,他便下令将都城从适于防守的山城加兹温,迁往伊朗高原中部的交通枢纽——伊斯法罕,这样一来萨法维帝国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商业税收入,可以作为与奥斯曼长期战争的资金储备。4年隐忍多年的萨法维波斯帝国开始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最大规模反攻,后续的战争获得很大的胜利。由于已经建立同欧洲国家的初步联系,阿巴斯一世的大名开始在西方世界流传,一系列重大利好消息为其赢得“大帝”的美誉。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萨法维王朝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