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m.39.net/pf/a_4892467.htmlBGM:凤凰花开的路口-林志炫图:我睡右边文:我睡左边/我睡右边排版:我睡右边Part.1端午节快乐
早起的第五周,朋友们,暴富了吗?
早起的计时已经满月,真想摆场“满月酒”庆祝庆祝。
右边女士说,你可别玩你那破梗了,要引来家里催生电话的。
哈哈哈…
你能想象,清晨的窗外,在雨中被淋湿的噪鹃依然勤奋“歌唱”的场景吗?
也没什么特别,就是有点凄惨,有点毫无鸟性。
我愤愤不平,拔床而起,决心离开这个家。
去买点菜…
六点半出门,本来打算去楼下超市买菜,因为菜市场足足两百米远,毕竟,能少走两步路,是对假期最起码的尊重。
世界上本来有很多路,走的人少了,也就没了路。
可谁曾想,住了两年多,才知道楼下超市是7点开门,你说这事找谁说理去。
世界本来有很多路,不去走走,你总觉得无路可走。
前段时间,右边女士加班上瘾,阳台的花花草草,因为缺乏照料,奄奄一息。
她打算抢救一下,做了一堆功课之后,打开淘宝…看起了衣服…
抢救后…
右边女士突然要学吉他,把我那尘封已久的老木吉他给她试试,看看她能玩出来什么花样…
想起大学刚刚入学那会,有一天,寝室的走廊上突然传来悠扬歌声,闻着琴声而去,只见班上的小甘同学扶着吉他坐在下铺的床上,拨弄琴弦,深情歌唱。众人围观,伴随着缕缕琴声,少男们的心被俘获了。
谁说男人不能因为男人而心动。
长长的走廊里,跳动的音符裹挟着那些年轻身体里散发出来的荷尔蒙,藏在清风的缝隙中,四处飘荡,躁动了深秋的校园。
之后,班级中掀起了一阵学吉他的热潮。
不仅仅是学吉他,涌现出的还有学轮滑、学围棋、学书法…学厨师的倒没有。
当然众多项目中,备受追崇的还数计算机应用综合训练项目…
想想看,大多数都是农村娃子,从试卷堆里走出来,看见有光的世界,呼吸着富含荷尔蒙的空气,兴奋不已。
其中各大社团的宣传不遗余力的宣传,对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也是功不可没。
但慢慢的,校园里大多数演绎着的,却是十八般武艺从入门到放弃的标准教程。
这些技艺如同武林秘籍一样,薪火相传。
等到毕业季,吉他和轮滑鞋狼狈为奸,偷摸着在床底躲藏四年的疑难案件层出不穷,且鲜有成功破案的。
大家都相互推诿责任,最后纷纷说是高等数学的锅…
要不是大学只能读四年,估计会有叫做“走进大学校园收古董”的热门综艺。
那个嚷嚷着“我家住在*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的新世纪红领巾,沿着青石板路一路奔跑,在《江南》偶遇翩翩飞舞的《两只蝴蝶》,闻着《稻香》穿过农田,看见《单车恋人》哼着《青花瓷》《一路向北》,好了,编不下去了……
终于跌跌撞撞来到满怀期待的大学校园,透过小甘同学那迷人的场景,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抚琴歌唱,魅力四射的样子,于是买了把琴就开始发泄躁动。
我学的第一首歌是《丁香花》,一直也没报个班认真学一学,断断续续,硬是凭借兴趣,从入门到出门再入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水平保持稳定,现在依然会弹这首。
现在,我把这首歌的谱子传授给右边女士。
告诉她,放弃的艺术,简单且容易上手。
后来,一喝酒就醉的小甘同学,顺利的在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中杀入总决赛,光芒万丈。
他的音色有点像歌手胡夏。
室友露露,在学院毕业典礼上,弹唱一首《可惜不是你》,技惊四座,光芒万丈。他名字虽然让人以为是个姑娘,声音却非常爷们儿。
因为人家本来就是纯爷们儿。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想想那些人与事,只觉美好...
Part.2好好学习我睡左边
学吉他没能形成一项个人技能,直到看了《刻意练习》,才真正理解虽然人脑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但要让潜能发挥出来,使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自己瞎练根本不行,简直浪费吉他的生命。
今天依然分享《刻意练习》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知识:天生才华、自我实现预言。
天生才华是否存在?
许多人都相信一定有天才,或者说天生才华的存在吧。
从前我也这样认为,认为有些人在某一方面就是有异于常人的天赋。
但就音乐表演而言,可能周杰伦有作曲天赋,林夕有作词天赋,朗朗有钢琴演奏的天赋。
但事实上,天生才华是无法证实的。
“天才”的名号是一个人取得成就之后才赋予他的,没有哪个我们认为的天才是一生下来就被人认定为天才。
在形成所谓“天才”的过程中,导师的指导、大量的刻意练习、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已然破坏了通过唯一变量去证实“天赋”存在的条件。
当然,否定天生才华并不是在否定智商差异及基因差异。
研究表明,智商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初始表现。特别是在年幼尚未进行大量练习的时候,智商高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更容易学懂。但往往意识到这种初始差异的智商普通的人,会更加刻苦的练习,弥补差异甚至后来居上。
基因差异的影响同样无法得到证实,即使有,它们也最有可能通过发展和提高某项技能所必须付出的练习和努力来实现。也就是说,使基因“表达”的过程似乎更为重要,毕竟,生命科学也从来没有将某一基因定义为“音乐基因”、“数学基因”、“舞蹈基因”、“搞钱基因”…
总之,基因和智商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随着大量的练习使得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作者在研究刻意练习方法的过程中,实验的对象(普通人)甚至被训练成了“天才”。
可见,天生才华是结果,不是原因。
"相信天生才华"的危害
相信天生才华容易妄下定论某人是否具备某种天赋,这对于你自己,对于你所要教育的孩子颇有危害,因为这无形中抹杀、限制了发展的可能性。
就像右边女士说自己手指很短,可能不太适合弹吉他,而我手指修长适合弹钢琴一样,都是被类似“天生才华”的思维玩弄了…
“相信天生才华”也会在教育中造成不公平,因为很容易将智商高低导致的初始表现差异认定为天赋,基因不同影响的性格进而导致的兴趣差异被认定为天赋。
最终,使得智商更高、性格开朗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被重点培养,人为的将差异进一步扩大。
“相信天生才华”与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自证预言)的危害后果直接关联。
自我实现预言:我们对他人的方式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人会对自己的评价。
这里的“他人”也可以是我们自己。
比如,孩子手脚不协调,被父母认定不适合体育运动、不适合学舞蹈(相信天生才华),而去做了其他事情。
长大后,这种预言就真的实现了,孩子在各种体育运动中表现都不好,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也认为,我手脚不协调,就是不适合体育运动。
这就是父母带着想要锻炼体育运动项目,就必须要有“肢体协调”这种基本天赋的认知,所产生的危害后果。
很多预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说出来,被相信,个体的行为被影响,最后,预言被实现。
自我证实预言只会带来危害后果吗?其实不然,如果利用好自我实现预言的这种特性,完全可以成为影响我们行为的积极因素。
年,RobertRosenthal博士与Jacobson博士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来年的学习成绩将会飞跃成长。
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是他们在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出的实验样本。
实验结果: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来年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网上流行一句话: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而看见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自己在给自己设置预言(障碍),把自己“圈养”了起来,让预言得以实现。
正确认识相信天生才华的危害,以及发挥自我实现预言的积极作用。
于是,我和右边女士想要通过刻意练习,培养一两项个人技能。
毕竟,我并不认为在生理上我们存在什么限制,而心理上,我们完全可以装下星辰大海...
我睡右边今天我们就上周的元认知引出我想要分享的一个话题——你(我)为何不努力?答案是:基因。人类进化过程产生的基因序列里,有着让人类避难趋易、即时满足、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的表达(基因表达)。我们天性会选择低耗能的事,如:即时满足,享受,顺应生理和心理需求,选择轻松愉悦的事。之前我们谈到的“低水平勤奋”,也属于我们的低耗能状态,只满足于表层知识输入的过程,产生“勤奋”的感觉。没有深入思考,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只会更容易坚持,但却无意义。而高耗能(主动耗能)的事在进化过程上,永远都是逆天性的。所以我们会觉得停止刷小视频、头条很难,因为要克制;我们会去几天健身房没看见身体的变化就放弃,因为要耐力;我们会早起困难,因为要抗拒窝被窝的舒适...上周说到的主动元认知,也同样是需要花费精力、心力的主动高耗能。周岭在书中和我们分享——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我和左边先生曾深思这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在基因的影响下,人就是不喜欢主动耗能,不再动脑解决。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选择陷在那里不动、被动承受则容易得多。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接受《财经》访谈时说过: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当时看到一直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也是直到今日才恍然大悟。所以,我们发现,优秀的人会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做高耗能的事让他成为更优秀的人。这里说的“高耗能”,泛指努力。《认知觉醒》一书中目前最喜欢的一句,分享给大家:"
认知清醒、情绪平和、行为坚定。
"希望我们都能朝这个方向努力。以上。PS:各位客官,看在我和左边先生“高耗能”写文章的份上,走过路过点个在看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