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最开始虽然发端于人们在劳作时或劳作之余的号子和哼唱,但在很多时候属于宫廷和教堂。因为要使用乐器,要作记录,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普通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根本无法投入太多,所以大多音乐都是严肃的,大多是为祭祀、典礼和礼拜所用。这些音乐庄严、华丽、正统,而且大多在正式场合使用,一般人没法经常接触,不接地气,所以很难得到普通大众认同。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的大幅改善,记谱的方式发明,乐器和音乐逐步从贵族普及到普通民众,才出现了真正的民谣。在中国,虽然宫商角徵羽:gōngshāngjuézhǐyǔ记谱方式,但是如过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si”。(可参照下江南小调《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全无“发、西”两音)
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音乐由于记谱方式缺失,到现在其实是失传了。我们现在听到的什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这些古曲,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完整。
什么是民谣?
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中国民谣历史:
民间流传的歌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民谣虽小,但很可以从中窥见世道人心,反映一时的社会风尚和舆论趋向。
《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不妨看作我国第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民谣专集。除此以外,散见于各种书籍中的民谣代代皆有。比如: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还被汉代司马迁引用在他的著作中,可见民谣早就引起了专业作家们的注意。
宋朝权奸蔡京、童贯当国,内外忧患频仍,当时便有民谣在百姓中流传:“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注:音“盖”)。”
如《江南靖士诗稿·子姑听》(二首):其一:“闻言世界官能买,现在钱多便买官。请看花钱买官者,明天人也买其官。”其二:“闻言世界钱能骗,现在流行竞骗钱。请看嘻嘻骗钱者,转头人也骗其钱。”(《载敬堂集》)
宋·王禹偁《和杨遂贺雨》:“若有民谣起,当歌帝泽春。”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吃苦称冤》:“宋熙宁间旱,令捕蜥蜴,一时无获,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谣有‘壁虎壁虎,你好喫苦’之说。”鲁迅《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听说四川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1]
“四人帮”覆灭前后是民谣创作的一个高潮。“*埔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江”指江青,“桥”指张春桥,“摇”指姚文元。故这首民谣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对“四人帮”的无比憎恨,预示着“四人帮”的必将覆灭。这是我国民谣传统之一战斗性的一个发展。除此以外,“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要真理,找电台;要清官,找戏台;要升官,找后台;要后门,找茅台”,等等,都曾流行一时。
现代民谣音乐
中国民谣,并不是一个乐理学上的定义,而更倾向于社会学定义。可以粗浅地认为,民谣即为流行音乐,或商品音乐。是一种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以娱乐性和商品性为主要特性的音乐作品。它区别于以追求高雅艺术体验为目的而创作而局限于有一定音乐修养的群体中的音乐作品。民谣的特点决定了它广泛的受众面,也让许多民众在毫无乐理知识的情况下,充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因而得以广泛传播。这也是民谣的优势所在。
谈中国民谣不得不先说校园民谣。因为中国民谣是校园民谣承载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校园民谣最早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自台湾民谣,而台湾的校园民谣深受日本校园民谣和摇滚。
校园民谣,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校园民谣,属于音乐领域的一种特别现象。它的产生,与大陆原创音乐的流行及外来音乐的影响均有联系。在外来音乐的影响中,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力最为直接与深远;在大陆原创音乐中,又以摇滚乐(崔健为代表)对校园歌曲的产生较有推动。此外,欧美流行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均对校园民谣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80年代台湾校园民谣兴起最早的校园民谣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
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民谣的雏形便出现了。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民谣热在日本走向低潮。台湾民谣应该是受到了日本的摇滚和民谣风格的极大影响,这一点我必须强调,也是我和之前对这个词条进行编辑的作者的最大分歧所在。你喜欢早期罗大佑的话,肯定也会喜欢吉田拓郎。喜欢晚期罗大佑的话,肯定会喜欢井上阳水。吉田拓郎是日本70年代生活派民歌、新民歌的代表人物,职业演员、歌手、作词、作曲,主要作品有《流星》《幕末青春涂鸦:浪人坂本龙马》等。被誉为“日本民谣之父”。他的曲风以民谣风格和充满生活气息为特色。他的歌声的影响了整整一代日本人,影响了整个日本甚至亚洲乐坛(比如邓丽君演唱的《襟裳岬》的作曲者就是吉田拓郎,罗大佑也曾经说过自己深受吉田拓郎的影响)。
吉田拓郎创作并演唱过许多歌曲,从70年代起,他就一直活跃在日本的乐坛。代表作《夏休み》是他年创作的一首充满少年心情的民谣,就像歌名一样,《真女有形》向人们展现了明媚欢闹的暑假时光。这首歌旋律极简单,只有3句,在吉他淡淡的音色里反复,每段都是一幅清新的风景画。日本歌坛肯定不止这两位影响了台湾民谣运动中的罗大佑。(更广义的范围上,日本音乐对于大中华圈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中岛美雪,谷村新司,玉置浩二等的作品更是为鼎盛时期的港台音乐界所争相翻唱。可以说鼎盛时期的港台音乐的经典曲目几乎都是翻唱自日本歌曲。这一点今天不延伸,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考虑再专题做一期。)
70年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民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民谣的成名地,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民谣。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民谣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
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年到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多首校园民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
八十年代初,中国虽然已经实行改革开放,但精神文明开放程度还非常有限,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凌志军、马立诚)。当时的邓丽君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严禁引入国内,只有少数高干子弟才有机会听得到。年,李谷一演唱了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引起了巨大争议,也拉开了流行音乐解禁的序幕。
《爸爸的草鞋》(潘安邦):这首歌词曲作者是叶佳修,潘安邦首唱,张明敏翻唱到大陆。叶佳修了解潘安邦背景,特意为他量身写作的,更多的是在讲述潘安邦祖祖辈辈的故事。潘安邦的爸爸名叫潘时骅,是国民*52军的少将,参加过抗日战争,李登辉时期总统府会计长;潘安邦的爷爷名叫潘国纲,是民国时期的师长,参加过北伐战争。注意他的名字:安邦。大陆大多叫建国、建军;台湾大多叫复国、安邦。也是一种
年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先在内地将台湾的校园歌曲《橄榄树》、《踏浪》、《我送你一首小诗》、《我们情诗》等一大批歌曲介绍到内地听众,受到人们的欢迎。她深情委婉的低吟浅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年朱逢博还率先演唱内地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脚印》拉开了大陆校园歌曲的帷幕。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高潮渐渐低落。大陆校园民谣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
台湾校园民谣当时最经典的曲目:《童年》、《橄榄树》、《踏浪》、《兰花草》、《蜗牛与*鹂鸟》、《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捉泥鳅》、《梦驼铃》、《爸爸的草鞋》。最有代表性的歌手有:罗大佑、刘文正、叶佳修、潘安邦、齐豫、蔡琴、
叶佳修:《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踏着夕阳归去》、《赤足走在田埂上》
刘文正:《兰花草》、《诺言》、《三月里的小雨》、《阿美阿美》、《祈祷》
潘安邦:《爸爸的草鞋》、《纷纷坠落的音符》
齐豫:《橄榄树》、《欢颜》、《梦田》
蔡琴:《恰似你的温柔》、《你的眼神》、《出塞曲》罗大佑:《童年》、《光阴的故事》、《明天会更好》、《最真的梦》、《野百合也有春天》、《你的样子》、《东方之珠》
费玉清:《一剪梅》、《梦驼铃》、《南屏晚钟》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中国的民谣最早是民歌,主要有:
西北民歌:《走西口》《*土高坡》《兰花花》《信天游》
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在银色的月光下》《我俩永隔一条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蒙古民歌:《牧人》《鸿雁》《梦中的额吉》
闽南民歌:《爱拼才会赢》、《爱情骗子我问你》、《浪子的心情》
云南民歌:《康定情歌》、《蝴蝶泉边》、《泉水响叮咚》、《月光下的凤尾竹》
海南民歌:《采槟榔》、《请到天涯海角来》
影响力比较大。
同时俄罗斯民歌影响力比较大《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三套车》、《山楂树》、《伏尔加河船夫曲》、《喀秋莎》
另外还有苏格兰民歌《绿袖子》,日本民歌《樱花》、印尼的《哎呀,妈妈》等等。
比如《走西口》、《*土高坡》、《兰花花》、《信天游》。王洛宾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在银色的月光下》《我俩永隔一条水》,《泉水响叮咚》,《祝酒歌》、《阿瓦人民唱新歌》《阿里山的姑娘》《浏阳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康定情歌》《敖包相会》《月光下的凤尾竹》《青藏高原》《请到天涯海角来》《采槟榔》
民谣和民歌的涵义区别在于“谣”字谣,有“虚”“无”的意思,就是所谓谣言、谣传。民谣泛指古时在民间流传的歌曲,而作曲者已无可稽考,这些我们才会叫做民谣。但是到现在这个追星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追溯。
国内有个优秀的作曲家谷建芬,也写下了《校园的早晨》等,八十年代逐渐有了《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军港之夜》《妈妈的吻》。
《故乡的云》《出塞曲》《掌声响起》《追梦人》《万水千山总是情》《走过咖啡屋》
《小芳》(李春波):知青下乡。
然后是《小芳》《谁能告诉我》《大哥你好吗》《你在他乡还好吗》《摇太阳》《一个真实的故事》《心雨》《我不想说》《落花》《一封家书》
紧接着,出现了崔健的《一无所有》《花房姑娘》《假行僧》《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台湾的齐秦《北方的狼》、苏芮、凤飞飞等。崔健是中国摇滚第一人,也是民谣启蒙人。你会发现在中国摇滚紧随民谣,民谣里也有浓烈的摇滚气息。
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民谣有了自己的名字。
校园民谣1:《青春》《流浪歌手的情人》《寂寞是因为思念谁》《那天》《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等人就像在喝酒》《故事里的树》《我们相识》
校园民谣2:《冬季校园》《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老屋》《没有想法》《想你》《昔日重来》《这种心情》
校园民谣3:《情感往事》《你是朋友吗》《你不在的北京还下着雨》《青春同路人》《初恋》《理想主义》《情人》《上学上班》
《青春》
《同桌的你》
《B小调雨后》
《丁香花》
《诗意》
高晓松:
唐磊《丁香花》
朴树《白桦林》《那些花儿》
叶蓓《白衣飘飘的年代》《B小调雨后》
臧天朔《朋友》《诗意》
张楚《姐姐》《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海鸣威《一个人的背景》《老人与海》
陈奕迅《好久不见》《不要说话》
《勐巴拉娜西》
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童年》、《大学自习室》、《窗外》、《橄榄树》、《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校园的早晨》、《兰花草》、《蜗牛与*鹂鸟》、《歌声与微笑》、《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让我们荡起双桨》、《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学时代》、《心愿》、《七子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路灯下的小姑娘》、《捉泥鳅》、《校园的小路》、《梦驼铃》、《轻舞飞扬》、《似水年华》、《青春无悔》、《白桦树》、《往事》、《童年的小摇车》、《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小芳》、《一生有你》、《朋友》、《恋恋风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杨》、《深呼吸》、《恋曲》、《让世界充满爱》、《白衣飘飘的年代》、《却上心头》、《玻璃杯》、《未名湖是个海洋》、《老屋》、《单车岁月》、《彩虹》、《那些花儿》、《完美世界》等。
其实当中的很多大家都是听过的,可能我们没有记住它的名字,没有了解她们创作的背景或者没有把它们融入到一个体系中去思考,如果你还有兴趣去了解的话,可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