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插艾佩香囊,如何区分口角炎和口角疱疹 [复制链接]

1#

南宋诗人陆游在《乙卯重五诗》写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描写的就是作者晚年在江南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在传统习俗中,人们在端午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还迎着朝霞去河边踏青,目的是消灾祈福、祛邪避秽。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因为古人把天干地支和八卦相配,其中“丙午丁”和离卦相配,其卦爻辞为火)。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的开始。端午节之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向上蒸腾,湿热交织,这时最易滋生病菌,酝酿外邪,使人发生疾病。同时,农历五月后,天气往往比较闷热,这时如果再加上工作压力大,人体气血运行不顺,就容易出现烦躁失眠、胸闷气短等症状。

这里结合端午习俗为大家出两个养生保健的“妙招”,概括为两句话:艾叶祛邪药草香,五行结合佩香囊。

/

/

/

端午节也是古时的“卫生节”,传统风俗是人们在这一天早早起来,洒扫庭院,在门楣上插艾条、悬菖蒲,祛邪避晦。《荆楚岁时记》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端午节插新鲜艾条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大江南北民风使然。

这里说的艾,又称艾蒿,《尔雅》释为冰台,《名医别录》称为医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现代研究发现,新鲜的艾草含有挥发油,可以驱除蚊虫、净化空气,而传统医学上入药的艾草,主要用的是陈艾,因此《孟子·离娄上》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李时珍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因此,艾叶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良好功效,是妇科要药。女子如果有宫寒痛经的毛病,可以在月经前五天开始,用艾叶30克、红糖适量煎汤代茶,吃到月经来潮,同时在月经期,配合用艾条灸三阴交等穴位,内服外治,连续三个月为一个周期,痛经的症状可以显著缓解。

/

/

/

佩香囊,也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历史悠久。南宋时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就记载“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内装香料药物,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用彩色绸缎包上棉花缝制。常用的香料药物是丁香、白芷、川芎、山艾、檀香、甘松、冰片等等,古时还有用雄*粉等驱虫蛇的药物,这才有白娘子的传说。香囊下边往往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色丝穗,佩在胸前或腰间,有特殊的香气,起到驱虫避秽、提神醒脑的功效。

香囊防病,是指结合端午风俗,运用佩戴香囊的方法,利用药物挥发的香气,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可以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特性,制作适合自己的五行香囊,舒畅情志、防病治病、养生保健。

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中国古代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周遭的万事万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

《尚书·洪范》篇载“金曰从革”,“从”义顺从,“革”意变革、变化,是说“金”具有可销烁、可铸造成器等性能;“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水曰润下”,水与火的性质刚好相反,“火曰炎上”,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就是这个道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把肾归属于水,同时把膀胱、骨、发、耳、二阴等与肾相关的事物都归属于水;火在五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属于阳中之阳,因为火性炎上,所以性质属火的多占有上位,在人体,火与心的关系非常密切,《素问·五运行大论》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土爰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皆归属于“土”。

木曰曲直

根据木主升发,舒展,能曲,能直,条达、舒畅的特点,我们可以制作木行香囊,方用夏枯草、紫苏梗、薄荷、檀香、香附、丁香等。

火曰炎上

根据火主升,光明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我们可以配伍火行香囊:石菖蒲、野菊花、银花、桑叶、冰片等。这里要注意冰片最好选用天然冰片,效果更好。

土爰稼穑

根据土主生化,载物,敦厚,受纳,成长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藿香、佩兰、陈皮、木香、小茴香等配置土行香囊,它的功效是养胃和中、燥湿健脾。

金曰从革

根据金主清洁,肃降,收敛,宁静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金行香囊,方用白芷、藁本、细辛、辛夷花、冰片等。这个方入手太阴肺经,对体质容易过敏,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的患者尤其有帮助,时时佩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水曰润下

根据水主滋润、闭藏、内敛的特点,我们可以制作水行香囊,选取沉香、肉桂、甘松、肉豆蔻、益智仁等,该方具有补益下焦、暖肾止泻的功效。

以上五行香囊各药剂量都为等分,一般每副药共5—10克,研为细末,注意不要受潮,可以用干净的纱布包裹纳入香囊中,根据自己的体质需求选用,随身佩戴,时时嗅闻,也是取芳香保健之意。

传统医学保健一直强调动静相宜,我们可以结合端午的民俗,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划龙舟、健步走、林中漫步等等,起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条畅情志的作用,与前面的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度过一个愉快祥和的端午假期。

南宋诗人陆游在《乙卯重五诗》写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描写的就是作者晚年在江南过端午节的情景。

(图片来自网络)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在传统习俗中,人们在端午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还迎着朝霞去河边踏青,目的是消灾祈福、祛邪避秽。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因为古人把天干地支和八卦相配,其中“丙午丁”和离卦相配,其卦爻辞为火)。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的开始。端午节之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向上蒸腾,湿热交织,这时最易滋生病菌,酝酿外邪,使人发生疾病。同时,农历五月后,天气往往比较闷热,这时如果再加上工作压力大,人体气血运行不顺,就容易出现烦躁失眠、胸闷气短等症状。

这里结合端午习俗为大家出两个养生保健的“妙招”,概括为两句话:艾叶祛邪药草香,五行结合佩香囊。

(图片来自网络)

01

艾叶祛邪

端午节也是古时的“卫生节”,传统风俗是人们在这一天早早起来,洒扫庭院,在门楣上插艾条、悬菖蒲,祛邪避晦。《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端午节插新鲜艾条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大江南北民风使然。

这里说的艾,又称艾蒿,《尔雅》释为冰台,《名医别录》称为医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现代研究发现,新鲜的艾草含有挥发油,可以驱除蚊虫、净化空气,而传统医学上入药的艾草,主要用的是陈艾,因此《孟子·离娄上》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李时珍曰:“艾叶生而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珂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因此,艾叶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良好功效,是妇科要药。我们的女性读者如果有宫寒痛经的毛病,可以在月经前五天开始,用艾叶30克、红糖适量煎汤代茶,吃到月经来潮,同时在月经期,配合用艾条灸三阴交等穴位,内服外治,连续三个月为一个周期,痛经的症状可以显著缓解。

(图片来自网络)

02

香囊防病

佩香囊,也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历史悠久。南宋时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就记载“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内装香料药物,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用彩色绸缎包上棉花缝制。常用的香料药物是丁香、白芷、川芎、山艾、檀香、甘松、冰片等等,古时还有用雄*粉等驱虫蛇的药物,这才有白娘子的传说。香囊下边往往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色丝穗,佩在胸前或腰间,有特殊的香气,起到驱虫避秽、提神醒脑的功效。

香囊防病,是指结合端午风俗,运用佩戴香囊的方法,利用药物挥发的香气,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这里为大家介绍如何通过中医五行学说,来选用适合自己的香囊:

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中国古代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周遭的万事万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尚书·洪范》篇载“金曰从革”,“从”义顺从,“革”意变革、变化,是说“金”具有可销烁、可铸造成器等性能;“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水曰润下”,水与火的性质刚好相反,“火曰炎上”,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就是这个道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把肾归属于水,同时把膀胱、骨、发、耳、二阴等与肾相关的事物都归属于水;火在五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属于阳中之阳,因为火性炎上,所以性质属火的多占有上位,在人体,火与心的关系非常密切,《素问·五运行大论》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土爰稼穑”,“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皆归属于“土”。

综合上述,我们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特性制作五行香囊,起到舒畅情志、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木曰曲直]根据木主升发,舒展,能曲,能直,条达、舒畅的特点,我们可以制作木行香囊,方用夏枯草、紫苏梗、薄荷、檀香、香附、丁香等。

[火曰炎上]根据火主升,光明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我们可以配伍火行香囊:石菖蒲、野菊花、银花、桑叶、冰片等。这里要注意冰片最好选用天然冰片,效果更好。

[土爰稼穑]根据土主生化,载物,敦厚,受纳,成长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藿香、佩兰、陈皮、木香、小茴香等配置土行香囊,它的功效是养胃和中、燥湿健脾。

[金曰从革]根据金主清洁,肃降,收敛,宁静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金行香囊,方用白芷、藁本、细辛、辛夷花、冰片等。这个方入手太阴肺经,对体质容易过敏,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的患者尤其有帮助,时时佩戴,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水曰润下]根据水主滋润、闭藏、内敛的特点,我们可以制作水行香囊,选取沉香、肉桂、甘松、肉豆蔻、益智仁等,该方具有补益下焦,暖肾止泻的功效。

以上五行香囊各药剂量都为等分,一般每副药共5—10克,研为细末,注意不要受潮,可以用干净的纱布包裹纳入香囊中,根据自己的体质需求选用,随身佩戴,时时嗅闻,也是取芳香保健之意。

最后想说的是,传统医学保健一直强调动静相宜,我们可以结合端午的民俗,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划龙舟、健步走、林中漫步,等等,起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条畅情志的作用,与前面的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度过一个愉快祥和的端午假期。

如何区分口角炎和口角疱疹

嘴角周围经常起泡疼痛,有些人会说这是口角炎,而有些人说这是口角疱疹,到底是口角炎还是口角疱疹呢?该如何正确区分?

01

临床表现不一样

大部分的口角炎表现为口角潮红、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

而口角疱疹则表现为口角皮肤黏膜交界处的小水疱,簇集分布,继之可有糜烂、渗出,局部疼痛,可伴发热及颌下淋巴结和(或)颈淋巴结肿大,当水疱破损后,患处皮肤多会结痂痊愈,病程为7~10天左右。

02

起病原因不一样

口角炎主要与B族维生素缺乏、感染等因素有关。

口角疱疹则是患者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所致,一般初次发作多与直接或间接接触疱疹病患者有关。初次感染后,人体内通常会产生抗体,不过病毒还有可能潜伏在体内,隐藏在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比如劳累、体弱、感冒生病时则会复发。有些人发病时,还会引发神经性的疼痛,如头疼、牙疼等。

所以,若嘴角皮肤出现簇集水疱,很有可能是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患口角疱疹期间,餐具、洗漱用品等不要交叉使用,应避免亲吻他人,特别是抵抗力低下的婴幼儿。

03

治疗方法不一样

目前口角炎的治疗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治疗各有侧重。

1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一般给予维生素B2,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族,因为在维生素B2缺乏时,烟酸及维生素B6也往往缺乏。

2

球菌性口角炎

在局部清洁后,用抗生素(如红霉素软膏)涂擦,必要时可口服广谱抗生素。

3

真菌性口角炎

局部清洁后外涂控制真菌药,如咪康唑等。

口角炎患者生活中还要注意加强口角的局部护理,保持清洁卫生。对于口角疱疹患者来说,一般情况下口角疱疹能够自愈,但如果是比较严重的患者,最好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端午良辰美景,粽有千种风情

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

知是中天近,邻居为我留。

——俞平伯《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按照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的计时方法,五月为午,因此五日也称午日。“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这一天也称之为重午,又名端阳,取阳气开始旺盛之意,又称作蒲节。《清嘉录》引用《荆楚岁时记)称京师将五月一日名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四日为端四,五日为端五。

端午节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之一,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怯*之神效。那关于艾草,您了解多少呢?

01

艾草简介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

02

艾草的生理特性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03

艾草的炮制方法

1、艾叶: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2、醋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取出凉透。每kg艾叶,用醋15kg。成品为焦黑色不规则的碎片,可见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04

艾草的药用价值

中医

性味:辛、苦、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西医

现代医学药理证明艾叶草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因为艾草对病菌有着抑制和杀伤的作用,而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着防治的的作用。

药用禁忌

本品药性温燥,阴虚血热者慎用。有小毒,不可过量服用。

05

艾草的食用价值

1.艾叶煮鸡蛋(温经止痛,散寒止血)

原料:艾叶25克、鸡蛋2个、红糖25克。

步骤:1.将艾叶洗净,放入锅内,加水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25分钟,停火,过滤,收取药液。备用:红糖切成屑;鸡蛋煮熟、去皮。2.艾叶煮鸡蛋最后一步是将熟鸡蛋放入锅内,在放入鸡蛋之前在锅里加入艾叶药液和红糖,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8分钟即成。艾叶煮鸡蛋主要对应的治疗的症状有胎动不安,腹中冷痛,皮肤瘙痒和痛经。

2.艾叶饼子

步骤:将五月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有美容功能,是客家妇女坐月子必吃的点心,还可治感冒。

3.艾叶鸡蛋汤(温肾安胎)

原料:艾叶50克鸡蛋2个白糖适量。

步骤: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

06

艾草的民俗作用

从艾和菖蒲的作用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水,饮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今日端午!挂艾枝、悬菖蒲、吃粽子……端午的这些养生小知识你知道多少?

说起端午,多数人都会以屈原、粽子、龙舟等词语来描述。医院主任医师王乐荣表示,端午时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重要节日。古人还把端午节称作“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酒,杀菌防病,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

中草药祛毒辟邪

王乐荣介绍,从中医角度讲,由于阴历五月阳气极盛,湿热重,这种气候条件人易生病,加上蚊虫苍蝇滋生,瘟疫也容易流行。因此,在端午节之际,插菖蒲、艾叶以驱瘟,喝雄*酒以避疫,逐渐形成了人们养生防病的习俗。

人们最常用的是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艾叶味苦而温、无毒。中医认为艾草能避风寒湿邪,防瘴疟毒气,能预防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时节空气潮湿,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另外,因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蚊虫活跃,日照增强,各种皮炎、湿疹、手足癣、荨麻疹等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以上提及的皮肤病。

饮食强身防病

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王乐荣称,粽子本身就是药膳的一种。北方的粽子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等功效。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等功效,而火腿、鸭蛋*、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粽子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王乐荣提醒,食粽子时也应有所节制,糖尿病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端午时节,天气炎热,可以多吃苦瓜等清心除烦的新鲜蔬果;喝乌梅汤清暑益气、化食开胃、增进食欲。

起居有常调气血

王乐荣说,端午节时值仲夏。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顺应四时补养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养成午睡习惯,可以帮助人体消除疲劳,理顺心情,避免发怒。

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赛龙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展的体育运动。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通过适当运动,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从而保持情绪平稳,心情愉悦。端午时节以快走、慢跑、体操、打太极稍轻缓的运动为宜,不宜活动过度,以免出汗过多而伤阳气。

养生药茶除烦化积

端午时节,气候容易让人烦躁不安,易动肝火,吃传统粽子的同时不妨再来一杯养生药茶,可以起到除烦化积等功效。

玫瑰薄荷茶:玫瑰花3克,薄荷3克,代茶饮。二药皆有疏肝理气的功效,一温一凉,相得益彰。适用于情绪抑郁不舒,胸胁满闷不适者。

健胃消食茶:焦山楂5克,炒麦芽6克,红参2克,代茶饮。有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适用于胃纳欠佳,消化不良者。

清热祛暑茶:乌梅1枚,金银花3克,荷叶2克,山楂3克,冰糖适量。可以清热去暑、生津止渴。

降火明目茶:枸杞子3克,菊花5克。沸水泡,代茶饮,可根据口味适量加入冰糖。有清肝泻火、养肝明目的作用。

艾灸养阳保健康

王乐荣介绍,阴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有九天是伤身损气耗精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即阴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这九天,人们容易元气受损,若此时不注意保养,则易出现腰腿酸疼,肩脊酸麻,四肢无力,春夏喉疼目红,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等症状。我国自古就重视九毒日养生。端午节正是九毒日之首,九毒日艾灸,以补元阳、祛秽邪、除寒湿毒邪,是顺应节气气候的养生保健法。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中医养生理论,阴历五月艾灸正是保养阳气、预防及治疗冬季多发病的最好时机。

艾灸方法多样,温和灸、隔姜灸、艾灸盒灸、督灸、脐灸、竹盐灸等。艾灸督脉(督灸)振奋全身阳气驱寒湿之邪;艾灸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复溜穴等可以祛痰湿之邪;艾灸血海、委中等有活血化瘀等作用。常用艾灸保健的穴位有:足三里、神阙穴、关元穴、气海、中脘等穴位。王乐荣提醒,对于初次尝试艾灸的人,医院针灸科,经过医生的指导,准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穴位施灸。

今日端午

幸福安康!养生防病注意这几点

端午佳节

气温也是越来越高

人们应当如何进行养生防病呢?

往下看↓↓↓

端午洗浴

艾草洗浴

艾草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中药学认为,艾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作用,内服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及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用可治皮肤瘙痒。艾草洗浴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效果。新鲜或晒干的艾叶均可,用开水煮10—15分钟后与温水混合,温度合适即可。

菖蒲叶洗

中药学认为,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功能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菖蒲叶外用有芳香化浊、解毒驱邪的作用,外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对老年斑、汗斑有一定作用。用新鲜的菖蒲叶6—7棵,洗净,清水煮沸后10—15分钟,水温适宜时,用来洗头即可。

端午内服

桑叶泡茶

桑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酚类化合物和*酮等植物活性成分,能辅助降压、降脂、降糖、抗衰老、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

中药学认为,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新鲜的桑叶50g,或晒干的桑叶15—20g,煮水ml,代茶饮用。

藿香叶泡茶

藿香是高钙、高胡萝卜素食品,对多种致病性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芳香挥发油是制造多种中成药的原料。藿香的嫩茎叶为野味之佳品,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

中药学认为,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藿香叶有杀菌功能,泡茶喝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效。新鲜的藿香叶50g,或晒干的桑叶15—20g,煮水ml,代茶饮用。

端午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传说有辟邪驱瘟之意,实际上即可用来作为服饰的点缀装饰,又有利于祛暑化湿、芳香辟秽,消除疲劳、醒神开窍。

中药香囊一般选用芬芳中草药材作为调料,例如丁香花、沉香木、艾草叶、佩兰、肉桂粉、益智仁、茴香、菖蒲石、赤芍、香薄荷、藿香等,有芳香、除虫、避瘟、预防疾病的作用,香囊浓厚的药香在口鼻周边就可产生浓度较高的的小自然环境。

香囊中的药品并没有立即杀掉病毒和细菌的功效,只是药品释放出持续的芬芳味道,刺激性身体呼吸系统粘膜造成了代谢型丙种球蛋白A,这类抗原对病毒和细菌有极强的消灭功效,使这种微生物菌种在呼吸道粘膜不可以生存,因此具有预防疾病的功效。孕妇不宜使用。

驱蚊虫香囊

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陈皮、柳丁皮、肉桂、丁香等。

解春困香囊(以下可任选一方)

1.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2.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3.山柰、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

以上药料研细末并过筛,装入小布袋,每袋10~15克,佩挂在脖子上,或用别针固定于衣襟,布袋中药末每10—15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这个两千多年的谜团告诉你真相!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有些甚至已经到邻近诸国。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

端午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饮用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有些民俗渐已消失。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年四大节之一。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那么,今日与大家分享一些常用而且有意思的别称,透过别称让你更加了解端午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1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2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3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4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5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6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设置端午节,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养生防病,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酒、插艾草、佩香囊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端午节原来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介子绥[推]……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多年。

《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年,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闻一多在其《端午考》《龙的节日》及《端节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首先提出端午节最早出现之时,实为“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是日“龙图腾团族”举行各种祭典,旨在“请龙”与“祭龙”。所谓“龙图腾团族”,就是古代原居于江、浙一带的百越族人。古人相信,“龙”可飞天、下海,掌管降雨,有吉祥之意。端午之出现,原来本为“祭龙”。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端在古代是端头、开始的意思。那么午呢?有些学者说,“午”是“五”的谐音。过去有些地方把端午节也叫重五节,似乎进一步说明,五月的第五日便是端阳节的日子。还有些地方把这一天叫天中节,日本还叫男儿节。与阳有莫大的关系。加上闻一多先生说的龙图腾崇拜的节日之说,我们可以简单地断定这是一个过去人们对天地进行祭祀的日子。

中国古人极其敬畏自然,且道法自然,对天地节气的变化都非常慎重。春节是一个大的节日,与祭祀有关。清明是另一个节日,与中国人的先祖崇拜有关,也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剩下一些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是另一种对天地大节的敬畏。其中,端午节和重阳节是较有意思的两个节日。

端午是古代的“凶日”“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东,故称。这虽见于秦代,但却历史久远。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周礼·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

《抱朴子》:“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辟兵书*字,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杨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纪念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但是你或许只知道这是纪念屈原,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屈原会投江自尽,那么就让我来带你解开这两千多年的谜团吧。探索这场“端午节的战争”。

根据史料记载,屈原乃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名臣,当年楚怀王在位时期,屈原倡导举贤授能,一面富国强兵,一面主张联齐抗秦,曾经打败不可一世的魏国。结果楚国昏君当道,朝政混乱不堪,根本就没人理会屈原的主张。楚怀王更是犯下了一个个战略性的失误,听信信秦国宰相张仪的离间计,亲手摧毁了原本维持争霸大好局面的“齐楚联盟”,导致秦国一家独大,而自己的国土却不断沦落,楚国从此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其实屈原的悲剧主要是楚怀王造成的。楚国攻灭越国后,正常的政策原本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交好邻国,而楚怀王偏偏要四面树敌,后来甚至做出破坏联盟的蠢事。居然相信张仪割让六百里地的承诺,这完全是一个没有外交常识和政治素养的君主。最后在失去了齐国这个盟友后,遭到秦国的进攻,连连败退。连昔日盟友齐国也来进攻楚国,楚国自然是受不了两面夹击,于是只能割地赔款。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毕竟楚国家底雄厚,还能慢慢恢复。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楚怀王又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居然答应用黔中土地来换张仪。

这个时候屈原出来劝阻楚怀王。可惜楚怀王不听。之后又被迫放了张仪,而且又中了秦昭襄王的圈套,屈原再次劝阻,可惜楚怀王依旧不听,结果去谈判的路上被秦国预先埋伏的军队截断退路,自己也被扣住当人质,要楚国拿土地来当赎金。楚国人不肯,于是秦国就软禁楚怀王,最后楚怀王逃跑不成,病死在了秦国。不过这个秦国的作风也够狠的,完全不顾道义公理,放到现在就是践踏各种公约,完完全全的军国主义作风。不过也正是这种军国主义下的秦国才能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时代的纷争,不过这是后话了。

秦国见楚国软弱可欺,不断攻伐,到了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国都沦陷,悲愤不已,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民们也划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遗体。这就是划龙舟的由来,又拿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丢入江中喂食鱼虾,免得鱼虾破坏屈原的遗体。这后来就发展成了棕子。

屈原跳入汨罗江,以死酬志和报国,表现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中这样说:“节分端午自谁言,千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时宫观寺庙举行驱*祈福仪式

第一,道长在祭祀仪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语以驱*除魔;

第二,道长画符镇*,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驱*和镇*;

第三,道长要为国家和百姓祈福;

第四,出外驱*的使者活动结束后要向道长汇报驱*的情况。

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和驱*,它清楚地表明:恶*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驱*除病。可见,端午节是*节,端午节为对付“百*”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称“续命节”,就是因为有恶*索命。《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颜似渥丹,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蕙绿轻重,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续宝命之天长。”

端午节时,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宫词》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故号她为“续命”,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夺命,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索命。

魏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恶*所害。端午恶*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由于屈原影响大,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

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驱*的动机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

从前几年开始就在网上流传了一个说法,端午节不能道快乐,以致每每端午此说尤盛。

然而,端午节,请说快乐!端午并非单单纪念屈原,伍子胥的节日,也是道教三元五腊的地腊日,此日是五帝会於南方三炁丹天。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的日子。此日宜修斋祈福。

地腊,中国道家五斋祭日之一,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崇。《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明·叶宪祖《碧莲绣符》诗:“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明·夏完淳《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

据《赤松子章历》记载:“五月五日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况且饮雄*,佩香囊,插菖蒲、艾草,赛龙舟,都是是祛除邪祟,祈求健康吉祥之意,端午是中华民族农耕社会先民根据节气变化而演变而来的,只是因为屈原,伍子胥的事情赋予了端午其他的意思,所以,端午节,请说快乐!

端午节与道教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腊日,祭“地腊”风俗,被认为是端午习俗的起源之一,腊,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祭祀仪式,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称“五腊日”,“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道教逐渐深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腊祭祀活动,融入成为端午节习俗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这段俗谚生动描绘了张天师在端午期间为百姓驱魔求安的形象,可见在百姓心中,将天师和端午联系在一起由来已久。天师,指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者。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在端午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其主要方面看来,主要是从辟邪、辟毒的角度对端午节产生影响的。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活动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采药祛病的卫生活动,一是辟邪、驱毒的宗教活动,一是赛舟竞渡的娱乐活动,其中的辟邪、驱毒活动主要有系丝避瘟、贴天师符、悬挂艾虎与菖蒲、饮雄*酒等。

1系五彩丝线,祈风调雨顺

古代人认为流行疾病的产生不但是由于四时的恶气所致,更主要的是因为*神作祟,而在端午节用五彩丝系臂就是一种解祟的方法。

《风俗通义佚文》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令人不病瘟”,这种五彩丝又叫长命缕、续命缕等,它的颜色有青、赤、*、白、黑,是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确定的,古人认为青、*、白、赤、黑就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辅相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只要五行齐全,一切毒物邪*都会对其避而远之,因此系戴上五彩丝就能够驱邪避役、长命百岁,道教中道士作法时所布的五色旗也是依此原理。

在端午节被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今天,佩戴五彩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时尚。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着带五彩绳的习俗,将五彩绳戴在身上,可以积累未来一年里所有的晦气,然后,在端午节零点后的第一场雨时,将彩绳丢到下水道、十字路口、浅水滩等地,可以将晦气丢掉,表示未来一年能够风调雨顺。

2挂艾草菖蒲,望驱*辟邪

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驱邪的另一种方法。《荆楚岁时记》中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光着脚踩踏青草,预防病痛,还要采集艾草,将其扎为人形或虎形,悬挂在门上,这样既能借艾草的香气辟毒,因为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又能借老虎的威势吓退邪*。

人们除了将艾草编成虎的样子外,还会用彩绸剪成小老虎的样子,贴上艾草,佩戴于胸前,女儿家将其挂在头发上,或者将其作为钗头,因此艾虎在民间端午节中扮有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辟邪的重要饰物。

除了艾虎之外,古代民间还又悬菖蒲的风俗,《燕京岁时记》中就记载端午节有用菖蒲、艾子插在门旁,以禳解不吉之物的作法,有时人们也将菖蒲种植在花盆中,在端午前后摆放在门旁,另外,还有用菖蒲雕刻成天师驭虎像的作法,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说:“仲夏五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这些风俗在今天仍然存在,如浙江嘉兴几乎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到来时都将菖蒲、艾叶和大蒜合为一束挂在檐头和门楣上,以表驱邪之意。

3饮雄*美酒,御百毒侵袭

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也体现在饮用雄*酒这一点上。从唐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时都有喝雄*酒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中说,每到五月,“自初一日起,取雄*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尤其是经过《白蛇传》的传播之后,雄*酒更为人们所熟知。

在《图经衍义本草》中说雄*列“玉石部中品”,具有杀精物恶*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的功效,对于雄*酒,《道藏》之《神仙酒炼雄*》说服用过之后能使“腹中三虫伏尸皆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正是道教对雄*酒功效的夸耀,使得民间十分看重其作用,并逐渐形成了端午饮用雄*酒辟百毒的风俗。

道医认为,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如今,我国江南地区还有端午节喝雄*酒的习俗。

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酒,其中说:“喝雄*酒,用酒和的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此外,端午节时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也有避邪驱瘟的作用,关于端午赛舟的习俗,早期在民间认为是为了用龙船将“瘟病”赶快送走,也与驱瘟的目的分不开。

艾草、菖蒲、桃、柳、葵等是被道教认为有辟邪功能的植物,古人在端午日将这些植物或者挂在门上,或者戴在头上,或者泡酒,或者做成果子,或者煎水沐浴,或者焚烧于室内,都是为了护卫人的安全和健康。

古人在端午日储药、配药,道教修炼的道人也喜欢在端午日炼服丹药。道教有一部经典《朝修图》说:“五月五日,乃续命之辰,其日可请道迎仙,请益寿。”由此产生了古人在端午日在手臂上系百索、续命索、延命索等习俗。

可见,端午节不论是系五色丝还是悬挂菖蒲、艾草,贴天师符,喝雄*酒等,都是出于驱邪辟毒的动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受到巫文化熏陶的道教的作用,因此,端午节与道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的同时,不要忘了端午节最初的本意,更别忽视了道教对这一节日的影响。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绝美诗词赏

五月五,

是端阳,

门插艾,

香满堂,

吃粽子,

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安康

今日是端午佳节,十首关于端午的古诗词,与大家共度佳节~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譀,音hàn,为吼、叫喊的意思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南歌子·杭州端午

宋·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南乡子·端午

宋·李之仪

小雨湿*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五日午,赠卿一枝艾。

恭祝大家

端午吉祥安康!

从红色家书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多年前,汨罗江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写下了不朽诗篇“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回望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共产*员挺身而出、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端午,一个纪念的节日家书,一份情感的寄托今天,让我们伴着淡淡的粽香纪念、缅怀革命先辈从红色家书中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应用中医,推广中医

传播中医,发扬中医

光大中医,辉煌中医

执念中医,天下无疾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