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镇西雨中的西递,宛如ldquo一个 [复制链接]

1#

二雨中的西递,宛如“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走进西递村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雨。然而,正是因为这濛濛春雨,使西递看上去宛如一幅刚刚完成的油画,湿漉漉的,连颜料都还没干呢!

一本关于西递的旅游宣传资料上有这样的导语――

专家说:这里是明清民居博物馆。

联合国称:西递是“世界文化遗产”。

外国游客说:这里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村镇。

黟县人骄傲地说:我们是“桃花源里人家”!

应该说,西递无愧于上面任何一句评价。

手里的门票背面特意介绍:西递民居“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遗憾的是,我对建筑艺术完全是一窍不通,不能充分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但我还是被这里的每一座牌楼、每一幢房屋、每一间厅堂、每一块匾额、每一条小巷……所深深地吸引了。

在平时,如果我看到哪一座建筑比较古老而独特,便会很惊喜。而这里,整个村子满眼是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来不及惊叹。置身其中,让人觉得不是在看明清建筑,而是回到明清时代倘佯于历史的走廊。

眼前伟岸高大的马头墙如雨中肃立的老人,从墙瓦上滴下的雨水宛如无尽的泪水在老人脸上纵横流淌,他是在伤感过去还是在喟叹今天?那郁郁葱葱而又无忧无虑的爬山虎,正用温柔的绿色亲吻着老人的脸颊,抚慰着老人的胸膛。密密的雨珠打在大片大片的爬山虎上,每一片绿叶都在颤抖――不知是由于惊恐还是因为幸福。墙头或墙角的砖缝里生长出一撮或一绺杂草,也在风雨中舒展着弱小而柔韧的茎蔓。脚下的每一条石板,都如同一块历史的碎片,蕴含着既往文明的密码;也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蕴藏着永远沉默的故事。走在这被雨水洗得发亮的石板上面,我觉得自己的脚步也显得凝重起来了。小巷并不太长,但狭窄而弯弯曲曲,在雨中更是朦朦胧胧,神秘莫测,因此很难看到尽头,但巷子里面隔几步便有人家的门户,随意走进哪一家庭院,便可以走进古人的心灵。

我被一阁楼门洞上方镶嵌的石雕题额所吸引,我辨认出这几个篆体字为“作退一步想”。仔细看这楼阁的设计,真是“作退一步想”:整个楼阁往后缩一米,紧靠阁楼的主要墙角下部改成平面,而上部依然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导游解释说,这寓意着阁楼主人胡文照的为官为人哲学。然而,我不相信胡文照在官场中真能“对上有棱有角,对下无棱无角”而官运亨通。据说胡文照一直不见容于官场,在知府位上一任十多年也未见提拔重用,最后对官场生涯感到厌倦而隐退回乡,真是“作退一步想”了。

“瑞玉亭”是商人胡时虎建造的,距今已有多年。庭院精巧玲珑,厅堂古朴典雅。但游人来此,最感兴趣的是厅堂上悬挂的那幅写“错”字的楹联:“快乐没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那“辛”字多了一横,而那“亏”字又多了一点。原来,这是一位成功的商人通过这“错”字楹联向后辈表达着他对经营和处世的人生体味:多付出一份辛苦,便多收获一份快乐;而多吃一点亏,便能获得更大的便宜。房屋主人的人生哲学,通过这副对联中的错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笃敬堂”里的一幅楹联也很有意思:“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是“笃敬堂”主人胡积堂的后代针对胡积堂所写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而唱的对台戏。胡积堂想告诫后人“唯有读书高”,可他后代却提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关键是“效好”。也许在这副对联的作者看来,无论读书还是营商都不过是手段,而目的是“效”,即“效益”――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便是好猫!胡积堂的后代公然敢与祖先“抬杠”,这是“修正主义”,还是“与时俱进”?今天的游人只好见仁见智了。

在西递人家,我发现几乎家家户户厅堂正中的大幅中堂画下的条案上,都摆着自鸣钟,钟的左侧陈放着古瓷瓶,右边摆放着木雕底座的镜子。开始我对这样统一的陈设感到不解,后来听朋友介绍,这种布置表达了西递人的一种生活愿望――当正点时分自鸣钟敲响的时候,厅堂内的钟声瓶镜会让主人感到“终生平静”的心理慰藉。

……

从楼阁庭院出来,雨还在不停地下着。高墙、石板、深巷……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迷蒙。听着雨滴敲打着我的雨伞,我一下子感到了些许莫名的惆怅和凄婉。年轻时读过的戴望舒名作《雨巷》蓦然在我心田里流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莫非当年诗人所走过的雨巷就在西递,就在眼前?

那么,诗人邂逅的那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又在何方?

年5月7日-10日

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欢迎回访

01写给每一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