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修仙吗?”粉丝在冥想up主李冉直播间问到。
国内大众不太了解的冥想,却已在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先进科技企业员工中风行。
其实,正念冥想在我国应用到临床治疗失眠症等领域也有多年了。
李冉年就接触到了冥想,算是国内最早一批冥想爱好者。
那年,他去尼泊尔参加一个关于内观的培训,随后几年间,他像一块大海绵,在泰国、印度等国家孜孜不倦地学习,接触并了解各种不同流派的内容。
年,李冉回到上海,开始从事冥想的相关工作。
之所以说“相关工作”,原因在于,年,国内还没有形成冥想的消费市场,也没有冥想的对口工作。
“我主要是在瑜伽馆里面教传统瑜伽和冥想,做一些印度哲学的翻译。”李冉说。
真正让李冉感到冥想市场的“冰层”有点松动,是在年。变化首先出现在欧美市场。
受到疫情影响,欧美市场上两款冥想App——Calm和Headspace用户数出现了大规模增长,其中Calm用户数超1亿人,并吸引了巨额投资。
由于国内对疫情早期防控有力,国内冥想市场动静比欧美要晚一些。随着疫情的延长,迭加职场“内卷”现象,焦虑、失眠、抑郁的人群开始增多。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当下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57.41%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近一个月有1天至7天失眠。[1][2]
“年是冥想开始成长为‘行业’的时间点。这年,上海开了第一家有规模的线下冥想馆,我去了那里教课。”李冉说,后来,他成为这家冥想馆的负责人。
如同加强锻炼,以对冲不确定性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恐惧感一样,国内心理疏导的需求在疫情之下也在激增。丁香医生年1月发布《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在位受访者“如何应对心理困扰”的问题下,选择“自己进行一些身心训练,如冥想、正念等”的受访者占比34%。
Keep运动研究院数据显示,年起,每月有30万人在站内搜索“冥想”关键词。
因为年轻人对高质量睡眠的探索,冥想的软件类应用也开始枝繁叶茂。根据桔子IT数据,从年至年4月,2家以上的冥想赛道公司在天使轮阶段拿到了超千万级人民币融资。[3]
李冉作为较早一批国内冥想市场的专业人士,一直在观察这个行业的创业机会。然而,至今他也没有做冥想类App的计划。
“无论是市场、人群,还是消费,这些国外App缔造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很难轻易复制。”他说。
不走寻常路的,还有另一位创业者童瞳。他的回车科技原本在脑科学领域创业,后因接触高校内部的正念冥想相关项目之后,发现了脑科学与冥想结合的商业机会,但他也没有做冥想App等产品。
冥想市场“风已至”。李冉和童瞳都认为,冥想市场的发展是个缓慢的过程。他们都在耐心等,待更强的风的到来。
练习人群年轻化
有人向你贩卖焦虑,就会有人努力帮你平息焦虑。
李冉还清楚地记得,年他开始教授冥想时,来找他的以中年人为主,女性居多。随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