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确医学院姓医,让医学教育回归临床本 [复制链接]

1#
□邱宣喆(新乡医学院)如果你身为一名医学生,在某堂专业课上发现正在授课的老师虽然理论造诣非比寻常,但却毫无临床经验,你是否会怀疑他真的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医生?近日,在年度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典礼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谈到,如今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院里,很多老师已并非医学院毕业,而多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并希望明确医学院姓“医”,始终将培养医生作为医学院办学育人的首要目的,引发社会各界深思。(2月6日丁香园)早在去年五月,医疗媒体“丁香园”即发表《医院科研加速内卷:大量材料学博士涌入,专职做“发论文机器”?》的报道,揭示部分医疗机构偏好招聘非医学类博士“加盟”科研岗位,打着“学科交叉”的名义专职发表与临床研究“若即若离”的论文。如今,这医院蔓延至高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其中未免体现出部分医学院校“急功近利”的发展育人短视和“唯科研论”的极端思维倾向。“从临床提出问题,再去从事机制原因的基础研究”,这是韩启德院士所推崇的现代医学研究模式。在国家“理、工、农、医”的四大学科分类中,之所以将医学单列,其“结合临床”的特色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学院校招聘更多非医学类博士开展科研,然而其科研选题既不来源于临床问题,科研成果又难以实现临床转化,短期看能为学校的发展锦上添花,但长远讲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毫无临床经验、缺乏临床思维的他们很难将书本知识还原到临床案例阐释,所以即便课讲得再好也不过是别出心裁的“照本宣科”。回望岁月尘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样是一部人类与疫病斗争的生存史。在与天地、自我的斗争中,人类因演化出医学而得以存续:从上古传说中神农遍尝百草,中世纪维萨里绘就人体解剖画卷,到现代屠呦呦研发青蒿素抗疟功效卓著,放眼古今中外,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医学发现,无一不立足与坚实的临床实践,故医学教育从漫长的学科发展史中汲取了坚韧的传承性与生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即有不少从临床一线退至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往往运用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寓教于境的鲜活案例,甚至指出书中谬误、补充课本不足,供我们理解吸收,所谓言传身教,莫过于此。医学教育作为一项经年累月得见深功实效的长线工作,绝非凭一时之功一蹴而就。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当执教者本身与医学、与临床脱钩,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医学教育与临床脱钩,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国家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令未来我国建设高水平医疗卫生队伍后继乏力、难以为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从临床中来,到患者中去”是各专业课老师同我们常提起的金句。说到底,医学院校不仅要转变科研心态,向科研要疗效,而不是向科研要绩效,更要时刻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使命,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在现代医学发展进入多学科交叉的必然趋势下,让医学教育回归临床本位,令更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内外兼修”,在临床中实践,由实践中成长,这样才能将更多青年学子培养成明德博学、至爱致用的为民大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