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正月十五吃米团子,失落的故乡味道石头爱 [复制链接]

1#
米团子

春节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转眼就是正月十五,老家是湖北的一个南方小县城,俗语说年小月半大,我们有正月十五吃米团子的风俗,就如同其他地方吃元宵一样。

米团子,应该是比较小众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吧?习俗只限于荆州及邻近区域,就算湖北省内,许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更遑论省外的其他地方的人,更不会知道是什么了。

据老辈人口头相传,米团子这种食物的出现,和荆州一带是鱼米之乡有非常大的关系,此地水系发达,江湖相连,盛产优质大米,同时也是水患严重之地,一旦遭受水灾,老百姓过完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前不能乞讨),就揣包袱里带上米团子、拿起渔鼓及莲花落,踏上了乞讨逃荒之路,米团子容易携带并且极容易饱腹,所以一代代传下来了这种地方特色小吃。具体说法已不可考,真伪如何,对于我们来说也不是重要的,关键是记住了米团子的味道好就够了。

米团子的做法及用料比较讲究,正月十五之前两天就开始准备,记忆中每年都是老母亲和父亲着手操持准备,取梗粘米提前浸泡两个小时,沥干水分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让泡好的梗粘米摸不到明水,然后父亲挑着备好的梗粘米去磨坊里磨,这个米要磨成两种规格,一种只是把梗粘米粗粗的破开就可以了,用来炒馅料,另外一种梗粘米就磨细点,用来做米团子外面的皮。

等候磨米的时候,老母亲在家里就要准备米团子的馅料了。馅料一般来说,就是熏辣肉丁、胡萝卜丁、榨菜丁、香干丁、青大蒜丁等等。

腊肉丁香干丁大蒜丁等胡萝卜丁

馅料材料准备好后,就是炒制了,先将粗粗破开的梗粘米下锅炒制,用柴火灶,不能大火,用小火慢慢的焙,直到颗粒干燥变成金黄色,再倒入准备好的肉丁香干丁等配料加入调料,用大火迅速炒到七分熟,赶紧盛起馅料备用。

米团子的面皮制作也是比较累人,同样的把细细的粘米粉用小火慢慢焙,累人之处在于要不停的翻炒,否则米粉就粘锅糊掉了,也是焙制到七八分熟就可以了,盛在一个大盆里,同时加入适量开水,不停的搅拌,趁温度高的时候,如同和面一样的操作,速度要快,不然温度不够,面皮活不好。

面皮活好以后,就可以包米团子了,加入馅料,一般一个米团子三两至半斤大小,上屉蒸四十到五十分钟,热气腾腾的米团子就做好了,咬开后,唇齿之间都是馅料的香味流淌。

蒸熟的米团子米团子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父亲已然作古,母亲也已经年迈苍老,柴火灶和老房子也随着搬迁消失了,尽管现在网络上也有商家在售卖米团子,外形还是那个样子,但却不是曾经儿时记忆中的那个味道了,故乡只存在于梦中,心底时时泛起的丝丝乡愁是悠久绵长的!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处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