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新闻讯(记者袁成亮)如何破解我省存量垃圾治理技术难题,解决陈旧垃圾围城问题,保护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日前,《黑龙江省存量垃圾生物降解覆盖治理技术导则(试行)》发布。《导则》以生物强化降解覆盖为核心技术,制定存量垃圾治理工艺路线,规范我省存量生活垃圾原位生物治理的设计、施工与后期管理,于年5月20日实施。这是5月19日龙头新闻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的。
投加生物菌后垃圾堆体封场种黑麦草、小叶丁香、杨榆树
《导则》旨在指导存量垃圾治理过程中,应用垃圾处理生物菌对有机物进行降解治理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为存量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提供技术保障。适用于存量生活垃圾原位治理过程中除臭、加速稳定。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可参照执行。
《导则》在工程设计方面有了明确的要求
对生物菌投加,进行了详细规定。生物菌一般为休眠态粉剂,投加前需活化,并配制成适宜浓度投加。生物菌投加分为翻抛投加和斜孔投加两种方式。翻抛投加,即是采用机械将垃圾翻开后喷洒生物菌剂,使用条件:气温高于15℃、避光。斜孔投加,即是在垃圾表面打45°斜孔,间距mm梅花状布孔,孔长1.0m,向孔内喷洒液态生物菌剂,使用条件:气温高于5℃、不受光线限制。当生物覆盖层设计厚度超过1.0m时,应按上述方法分多层投加生物菌。
同时,投加生物菌后的垃圾堆体需进行封场,宜采取绿化方式,恢复生态。优先选择当地自然条件下的适生植物。根据填埋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植物。前期以草本植物为主,中期增加灌木,后期适当增加乔木,形成复合植物群落。填埋场绿化种植设计:要营造多种植物生境。填埋场在分水处以耐旱植物为主,在汇水处可栽种喜湿植物。填埋场绿化种植的植物种类以当地植物为主,当有观赏要求时,宜选择在本省有种植经验的植物。我省垃圾填埋场植物种植包括:草本植物,黑麦草、匍匐剪股颖、小康草、马氏蓼等先锋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小叶丁香、接骨木、紫穗槐、珍珠梅、紫丁香。乔木植物,杨树、榆树。
存量垃圾填埋场防洪标准按不小于5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
要做好防洪和排水设计。防洪,存量垃圾填埋场受洪水威胁时,应进行防洪系统设计。防洪标准按不小于5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按年一遇洪水位校核。排水,主要指垃圾堆体表面雨水排除,可适当兼顾周边雨水。排水管渠可采用明渠或暗管,采用明渠时宜做防渗护砌。雨水排放口应保证排水顺畅,避免壅水回灌。
在污染监测方面,治理后的存量垃圾填埋场下有地下水时,需设置地下水本底监测井及污染监测井。本底监测井设置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50m处,污染监测井分别设置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30m、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