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酒的药理作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复制链接]

1#

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酒是谷类和曲所酿成的流质,其质清,其气悍,刚烈而辛。孟诜《食疗本草》认为酒可“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尤其春酒“常服令人肥白”。朱代《日华诸家本草》认为酒有“开胃下食,暖水脏,温肠胃,消宿食,御风寒,杀一切蔬菜毒”的功效。

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发疾动火”,而烧酒作用更效,可“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

李时珍雕像

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对酒更是推崇备至,把酒称为“百药之长”。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并且历代用酒于治疗中有不断的发展。现代认为,酒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活血通脉、祛风逐寒。

李时珍称酒能“通血脉”。历代医学家在增强中药的活瘀、通利血脉作用时,往往加用酒服,如活血理血的七厘散、失笑,散、生化汤以及活血理气的金铃子散等,或佐以酒煎,或以酒送服药末,都意借酒的辛热、走窜之性以助药力,从而达到通利血脉、活血通络的作用。

《本草纲目》节选

再如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阳不振,阴乘阳位的胸痹,方中利用白酒升散之力以开胸散结,温运阳气,

至今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另外,民间对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者,常习饮热黄酒或适量葡萄酒,以活血散瘀止痛,经验证明确有良好疗效。

张仲景画像

酒制升提,主行药势。《名医别录》谓酒“主行药势”,《本草蒙荃》说“酒制升提”,说明药物经过酒的炮制处理后,可导引药势直达病所,增加药物功效。李东垣对此深有体会,在《药物法象》中说,“黄岑、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再如普济消毒饮,李东垣用此治疗大头瘟疫。此病病位在上,病势向外,应因势利导,疏散上焦风热之邪,清解头面之疫毒,故方中重用黄连、黄芩而又酒炒,目的令其药势上腾,以清泄上焦之热毒,直达病所。”总之酒能“升提”、“行药势”又能“行经”。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可见,酒可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

酒是良好的有机溶剂,一般中药中主要药效成分,如生物硷、挥发油等,皆易溶于酒中,所以,有些药物经酒制以后,易使药效成分释出,从而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如山茱萸滋补强壮的成分是一种树脂类物质,溶于酒而不溶于水,酒蒸以后,其溶解度增加而疗效增加,故山茱萸的传统炮制法多用酒蒸法。

山茱萸

红花中含有黄色素、红花甙、异红花红色素等成分,经酒炙后,色素浸出量提高约10%。当归内含有挥发油,经用酒炒后,药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养血活血的功能增强。香附是“妇科之主帅”,经用酒、醋加工炮制后,能增加其溶解度、使药效成分易于煎出,吸收增加,疗效增强。实验亦证明,酒制香附的水煎液能显着提高小白鼠的痛阈。以上都说明,酒是中药炮制的重要辅料。

酒是调味品,具有健脾和胃,除湿矫味的作用。《本草拾遗》指出,酒可“厚肠胃、润皮肤、除湿气”,《金匮要略》治妊娠胎动不安,皆有脾虚失运,湿邪中阻之变,二方皆用酒服,以达醒脾除湿之功。生活实总之,酒不仅是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在中医学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具有散寒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气血、温脾胃、祛寒湿、养肌肤的功能。

《本草拾遗》节选

但,酒不能痛饮,更不可以用作逍遥作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酒做了以下客观的分析,“酒,天之美禄也”。还赫然写道“过饮不节,杀人顷刻”以警后人。总之,酒对人体有两面性,正如《养生要集》所说,“酒者,既益人,亦能损人。”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鬯其酒”的记载。据考证,这种酒是芳香的药酒。说明药酒的出现在我国是极古的。随着酿酒业和酒文化的发展,历代医家依据人们饮食文化生活对酒的需求,把酒的药理作用和中医药学融汇在一起,创制了不少药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药酒事业。

《养生要集》节选

在酿酒科学史上,药酒属于配制酒。中国的配制酒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发明,药酒是世界上极珍贵的酒类之一。药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中国大曲酒的风味,又含有中草药的芳香味道和药物成分,既可治病,又可防病,而且还可延年益寿。药酒是我国酒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

我国酿造配制酒(药酒)的历史很悠久,有文字记载如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轻薄篇》中就有“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之句。这是我国酿制竹叶青酒的较早记载。竹叶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药物,具有清心热和利水作用。山西竹叶青酒的历史也很早,梁简文帝肖纲(公元~年)诗中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之句。山西竹叶青酒所用的配方为竹叶、陈皮砂仁、零凌香、公丁香、紫檀香、广木香、香排草、香山奈、栀子、白菊花等,具有理气健胃、醒脾的作用。

参考资料《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