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丁香提示跟吴老师学书法篆书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www.hldxc.com/

篆书篇

△篆书介绍

■篆书的演变

篆书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的总称,其中最早可识读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两周时期的金文、陶文、石刻、籀文等称为“大篆”。作为最早的书体,篆书保留了从早期图像到符号化的文字初期形态,富有装饰趣味。

△大盂鼎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书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有直接凿刻的,也有翻铸的,由于年久风化或者铜质斑驳,更显得浑厚朴茂,金石味浓,尤以《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ɡuó)季子白盘》《石鼓文》等为代表。

△峄山碑

小篆是秦始皇实行“书同文”后,由李斯等人对六国篆书进行整理修改后所产生的一种简约规范的文字,以《峄(yì)山碑》为代表,而《泰山刻石》《琅琊(yá)刻石》也是小篆中颇负盛名的。

汉朝篆书已有隶书体势,清朝邓石如等书法家也采用“隶书作篆”,呈现出与小篆不同的感觉。

在篆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大家,如唐朝李阳冰、南唐徐铉(xuàn)以及宋朝张谦仲、喻湍石等均为当时的篆书大家;元朝赵孟頫(fǔ)、吾衍、周伯琦、吴叡(ruì),各以篆书擅名一时;明朝赵宦光、徐霖,清朝王澍(shù)、邓石如、吴熙载、莫友芝、杨沂(yí)孙、赵之谦以及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等也都饮誉当代。

■篆书的运笔

△吴老师临写示范《散氏盘》和《石鼓文》

△示范《散氏盘》

△示范《石鼓文》

纵观篆书碑刻与历代名家作品,基本上笔画均为藏头护尾的中锋运笔“圆头圆脑”则是篆书起笔的一大特点。

唐朝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直接明了地说出了篆书运笔的不二法门。“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篆书对运笔的基本笔势和笔画质量的要求。

△虢季子白盘

无论是《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石鼓文》,还是后来的篆书大家吴昌硕的《西泠(líng)印社记》、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吴熙载的《宋武帝与臧(zāng)焘敕(chì)》等篆书作品,它们虽各有不同面貌,但运笔总体呈现出以圆笔为主的特点,只在线条粗细或者长短上有所变化,可见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书写篆书时应注意中锋立骨,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流畅虚灵,否则极易写得板滞。执笔应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首尾贯通。

△天发神谶碑

在三国东吴天玺(xǐ)元年(年)所刻的《天发神谶(chén)碑》,以清朝书法家赵之谦为代表的篆书作品中,时而也出现方笔,相较前期的小篆,加强了方圆、藏露、粗细、起收的顿挫,赋予了篆书跌宕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别样的视觉感受。

■篆书的结构

篆书的结体总体来说较为瘦长,字形修长而飘逸,结字规矩而文气十足,字内空间安排较为均匀,转折处也多为圆转。

△大盂鼎

大篆体势近方,字形有长有短、有胖有瘦,线条寓奇于平,作品均呈现出随字造形的结体风貌。线条横平竖直,再加上方形结体,使得大多数字的重心都在中间,给人以古拙、朴茂、稚趣的感觉,如《大盂鼎》《散氏盘》《石鼓文》等。

△缪篆

汉朝的“缪(móu)篆”,是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属西汉晚期王莽时期的“新莽六书”之一。缪篆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chóu)缪(即缠绕、捆束)之义,故此得名。缪篆结体近扁方,线条横平竖直,笔画排布均匀。

△宫学葳

小篆总体上来说结体呈长方形,没有点、撇、捺等横向的线条,总体取纵势,讲究对称,有些碑帖中的字甚至完全对称,体态端庄优雅,线条横平竖直,空间布白相对匀称。在重心上,小篆常常采用上紧下松的处理方式,使得字整体体态修长,亭亭玉立,这一点在《峄山碑》,周伯琦的《宫学葳(zhēn)》,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中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散氏盘》

散氏盘,又称夨(z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抗战期间,散氏盘随大量故宫文物南迁。年,散氏盘运抵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

散氏盘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散氏盘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kuí)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散氏盘铸有铭文19行,一共字,记述了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其中详细记录了田地的四至及封界,以及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铭文的书体虽然是篆书,但在字形结构上却呈现出因字造型、多变生动的景象。章法上无界格而自成行列的变化,给人以漫趣天真之感。运笔上以圆笔居多,但做到方圆相济,加上铸冶后的凝练,以及在线条连接处的“焊接点”,给人以古朴的感觉。

纵观《散氏盘》全局,章法错落有致,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既古拙又不失灵动。

■《石鼓文》

石鼓是先秦刻石,因其形状像鼓上细下粗顶微圆而得名。石鼓发现于唐初,共计十尊,每尊高约三尺,直径约二尺,后人根据鼓上的文字,将十尊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qiān)沔(miǎn)、田车,銮(luán)车、霝(líng)雨。每尊石鼓表面,都刻有一首歌咏征旅渔猎的四言诗,记述了秦国君王的狩猎活动,其意在刻石表功,因此又称“猎碣”。石鼓上文字已多有磨灭,能辨认的仅余字。原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

《石鼓文》相对于部分金文而言较为规范、严整,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篆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形多取长方形,略有变化,体势平中见奇,在独体字外的其他字形结构中,可以发现其相互揖让,主次安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石鼓文》主要以圆笔为主,转折处圆中带方,尤为遒(qiú)劲。运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挥劲。章法横有行、竖有列,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在给每个字单独表现空间时,又兼顾了通篇的章法。

■学员习作点评

△吴老师点评学员习作

△学员习作展示

吴叶舟简介

现为上海市民盟美联书法支部主委、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徐汇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大无限艺术学校副校长。

书法由篆隶入门,后旁涉楷、行、草各体。作品曾入选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新人新作展”、荣获“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临摹与创作展”优秀作品提名奖、上海市青少年艺术奖青年组提名奖、年荣获“周慧珺杯”上海市中青年册页书法大赛优秀奖、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法展三等奖、“书法导报首届全国手卷展”二等奖,入展“上海市第一至四届篆隶书法展”、“第一、二、五届草书展”等。

作品曾在上海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明园文化馆、徐汇区文化馆等多地展出。出版有《海派书画·吴叶舟专辑》、《八人书法联展》、《墨香书韵——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课程》,作品被《名家名典》收录,多次在《书法导报》、《徐汇报》、《上海书法通讯》、《书画研究》发表。

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十多年,多次获得全国各类青少年书法大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园丁奖、少儿辅导金奖、最佳组织辅导奖等。被*浦区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十佳”优秀教师。

本文来源:上图展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