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一下这部央视在播的大热动画 http://www.moxiangjinga.com/mxjtd/6267.html对于流胶这一现象,很多种过*瓜的菜农并不陌生。*瓜流胶是*瓜生长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这一现象可能是真菌病害(例如*瓜灰霉病、*瓜菌核病等)引起的,也可能是细菌病害(例如*瓜细菌性流胶病),还可能是生理性病害。例如,昼夜温差大,*瓜有伤口时,容易产生流胶;点花药浓度过大或药液残留过多也会导致流胶。
对于冬春季节*瓜栽培,由于低温寡照的环境条件,细菌性流胶病常发,有时候一出现流胶症状,很多菜农就认定是细菌性流胶病,可能会出现防控不及时的情况,今天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流胶病的综合防控。
细菌性流胶病
发病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定植后7~10天,地上部出现*叶时,在地表茎基部(地膜下)即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地面湿度大时其子叶由边缘向内腐烂,病斑继续向上发展,近地面第1片子叶边缘出现1~2个水浸状凹陷病斑,后扩大向内发展,病斑处的叶脉呈深褐色。棚内湿度大时,茎基部出现流胶,病情继续向上扩展,叶背面的病斑溢出菌脓,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呈开裂状。
成株期植株开花结果时,在郁闭高湿条件下,先在茎蔓的叶节易积水处流胶,或在瓜条、叶柄、卷须上出现水渍状病斑或有水珠,扩大后呈鼻涕状流胶。严重时病株的叶片上黑褐色叶脉出现水渍状病斑,在植株顶部叶节处出现黑褐色萎蔫,枝条下垂、溃烂,后呈褐色干枯。
*瓜植株感染细菌性流胶病后,畦面落秧的瓜蔓上湿度大时也出现流胶,该特征也是与*瓜其他细菌性病害的区别点。
发生规律
*瓜细菌性流胶病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病原细菌可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原细菌也可通过人在走道上来回走动,或浇水造成的伤口侵染;摘心、掐卷须、绕蔓、摘瓜、打杈等农事操作对植株造成的伤口,也是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途径。
湿度和温度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湿度大,发病重。大棚*瓜苗期或开花结果期遇雾霾天或阴雨天气多,棚内湿度大,若植株下部叶片多、郁闭,植株茎蔓、瓜条流胶,并迅速蔓延,发病严重。病原细菌适宜温度为25~27℃,但秋冬和早春棚内的低温时间越长,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
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
通过农事操作等物理防治技术,降低环境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对*瓜流胶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是定植时少盖土,露出*瓜幼苗的蛭石面,有利于降低幼苗茎周围的湿度。
二是苗期发病时,拉开植株周围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湿度的作用。
三是对已发病的棚室成株期进行药剂喷雾前,先去掉植株下部叶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盖的叶片,减少病残体,并做到边去叶边喷雾(防止病原菌从伤口侵染)。该方法可快速减少植株下部的潮湿蒸汽上升,大大减轻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长出无病的新叶。
菌核病
菌核病能够侵染*瓜果实,叶片、茎蔓等,其中果实感病时,多从残花部位开始发病,初呈水渍状褐色腐败,很快长出白色菌丝,条件适宜时,会有胶状物质流出。
灰霉病
灰霉病是*瓜上一种常发病害,多从残花及腐败地方开始侵染,危害瓜条时,残花上会产生灰褐色的霉层,条件适宜时,会流出胶状物呈白色小米粒状,围绕瓜顶一周。
针对上面这些流胶现象应该怎么防控?
1、选用抗病品种2、种子消毒3、增温降湿4、农事操作多注意5、药剂防治
针对蘸花药引起的*瓜果实流胶怎么办?
发生症状
由于蘸花药过多导致的*瓜果实流胶,*瓜果实流胶没有规律,胶体初呈白色,后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且出现胶体的果实不腐烂,会出现弯瓜现象,叶片、茎秆也看不到病斑的出现。
发生原因
主要是与蘸花药有关,点花药浓度过大或药液残留过多,从而刺激瓜条产生胶体。
防治措施
首先要降低点蘸花药浓度过大或替换蘸花药;
其次蘸花细节要注意,在为*瓜蘸花时把握“快慢结合”的原则,即雌花浸入蘸花药的时间要快,一蘸即可,当雌花从蘸花药内拿出后,不要急于去蘸下一个,而应弹一下雌花或用蘸花药瓶的瓶口把粘在雌花上的药滴“回收”到瓶中,避免更多的药液残留。
最后,如果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喷施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理,同时可以喷施防治细菌的药剂进行病害预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