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现存的大教堂中,保存状况最好的建筑遗存是位于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口处的一座红白相间的砖木结构教堂。这座雄伟而精美的教堂被大家称为革新街教堂或者士课街教堂。它的正式名号是哈尔滨天主教堂圣母无染原罪堂。而年之前它被称为圣·阿列克谢耶夫(圣阿莱克西)教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东正教堂。那时候的革新街也因毗邻这座教堂而被称为教堂街。
当年这附近的街区曾是一片颇具规模的外侨聚居区。原住居民中除了俄国人,还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侨民。现在的比乐街、巴山街、芦家街、光芒街那时被称为比利时街、巴尔干街,罗马尼亚街和塞尔维亚街。就连黑山街也是源于东欧巴尔干半岛的黑山族即现在的黑山共和国。这里的外侨居民喜欢在木栅栏围起的院落里种丁香花和各样的果树,有些人家里还养了牛。这里也曾汇集着一些生产食品糖果和烟酒的小工厂,例如比利时街上的特卡琴科糖果巧克力蛋饼厂,后来就成了著名的马尔斯糖果厂。在这片略带田园风光的社区映衬下,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怎样巍峨而庄严的存在是可以想象的。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随*教堂,原本不在哈尔滨。日俄战争后俄*战败调防,年这座教堂从公主岭迁移过来。最初落脚哈尔滨时是在懒汉屯一代,后再次随沙俄*队调防,在阿列克谢耶夫卡村(现香坊区东部小北屯)重建。年迁往士课街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小教堂,年在木教堂旁开始筹建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教堂。新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设计,卡尔贝舍夫监督施工。年5月动工,历时四年多于年10月落成。而原来的木结构老教堂在年成为了哈尔滨东正教神品学校的校址,一直与新教堂并存着。
新老两座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并存着,左前方为木结构的老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经典的俄罗斯风格教堂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对称布局,正门朝西。让人们印象深刻的的是其正门上方高耸的钟楼,结构复杂、层层递进、红白相间的装饰线条特别繁复。钟楼正、侧面的异形窗子分别组成了十字架的形式,钟楼上俄罗斯风格的帐篷尖顶,与主体建筑上部的小洋葱头穹顶,前呼后应。这种俄罗斯风格的帐篷顶,尖耸陡峭,能有效的减少冬季积雪对建筑的压力,是俄罗斯建筑发展出的独有风格。教堂前后两个帐篷顶和中间小穹顶上共有三枚十字架,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整体建筑造型庄重又华丽,极富韵律之美。
俄罗斯风格的帐篷顶不存积雪,适宜北方建筑
如果单看主体建筑,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语言都与圣伊维尔教堂及圣母安息教堂非常相似。教堂内有三个祭坛和雄伟华丽的白色圣像壁。圆屋顶由四根柱子支撑,柱上方分别有四幅阐述教义的圣画,柱间的巨大拱券划分出中央圣所和前后左右的十字分隔空间。教堂里的圣母像是从库尔斯克赠送给旅顺口俄*的,记载着赠送者的姓名及日期。据说这里的圣画出自俄国圣像画家萨得罗基尼之手,十分精致。
年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内景,高大的白色圣像壁精致华丽
这座坚固而精美的教堂建成之时一定是被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它钟声长鸣、历久弥坚。然而它仅仅使用了23年,于年被关闭了。《哈尔滨市志》记载了它的最后一任掌院司祭是吴志全神父。“文革”期间教堂遭到破坏,并曾被两家工厂所占用。如此不幸却也是如此幸运,因为被工厂占用所以它得以躲过劫难,保存至今。
年主显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冰祭坛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尼科拉·司塔尔各阔夫神父和吴神父
以上老照片来源于中国正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