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愈 https://m-mip.39.net/pf/mipso_6815827.html哈尔滨市道里区委书记冯延平。焦洋摄
道里区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突出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建设,注重补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乐于久居、乐于经商、乐于游玩的美丽中心城区。6月19日,由哈尔滨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的网络媒体“美丽哈尔滨·全国文明城市行”聚焦道里区,区委书记冯延平接受了媒体采访团的专访。
通江街道社区文化。焦洋摄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9.9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37个行政村,20个街道办事处、个社区,全区总人口92.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82万人。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政治中心,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哈尔滨警备区所在地;是哈尔滨市的商贸中心,拥有辐射全省、影响全市的中央大街、兆麟、爱建、顾乡、群力“五大商圈”;是哈尔滨市的旅游中心,拥有松花江、长岭湖和太平湖“一江两湖”,沿松花江岸线达57公里,有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等多张哈尔滨“城市名片”;是哈尔滨市的文化中心,荟萃了俄罗斯文化、金源文化、犹太文化等世界多民族文化,兆麟公园是中国冰灯艺术的发源地;是哈尔滨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太平国际机场、哈尔滨火车站、哈西客站兼备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便捷优势;是哈尔滨市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重要基地,拥有耕地面积24.8万亩,是全国百个绿色无公害蔬果生产基地之一;是哈尔滨市的宜居城区,依江傍水,空气质量好,环境秀美,适宜人居。
中央大街欧陆风情旅游文化。焦洋摄
年,道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和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道里区全力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临空产业集聚区、都市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先导区、生态宜居样板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冯延平书记介绍了道里区创城建立的“五大机制”和打造的“五大品牌”。
志愿者指挥行人遵章有序过马路。焦洋摄
突出创城常态化,建立“五大机制”,让居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一是深化社会诚信培育机制,营造公平诚信的社会风气。以个道德讲堂、19个市民学校、个家长学校为阵地,定期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培育诚信理念,倡导企业诚信,校园诚信、个人诚信,将诚信理念深植人心。
二是深化志愿服务机制,传承互助友爱的奉献精神。建立了“”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形成了一整套服务流程,即确定1个项目,实施3种模式,执行8项志愿服务制度,达到10条志愿服务标准,将志愿服务打包成“服务项目”,通过定期开展项目对接、精准服务、邻里守望、清洁行动、生态保护、文明交通等公益行动,弘扬志愿者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常态。道里区志愿服务工作连续四年在全省个县市综合考核评比中位列第一。
经纬小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展示。焦洋摄
三是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长效机制建设,构建文明健康育人环境。道里区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地建设摆在首位,定期召开文明委会议,研究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格局。落实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建立阵地,组建了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思想道德基地、城乡少年宫、社区未成年文体活动中心、知行课堂等余处活动阵地,丰富了未成年的文化生活。坚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道里区被评为全省唯一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区。
四是深化先进典型示范机制建设,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制定全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人物”评选标准,建立每月申报、评比、推荐机制,选树了贾秀芳、孙书丰等一批全国、省、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人。每月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人物”巡讲、“故事会”巡演以及道德模范“传帮带”等宣传活动,以点带面,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典型宣传深入人心,让全区*员干部做到学有标杆、赶有目标。
群力广场音乐喷泉。焦洋摄
五是深化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建设,巩固创城成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道里区建立了区级领导包街道,街道包社区、社区包楼道、部门包行业“三级包保”责任制,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创建工作新格局。同时建立创城督办机制,采取百分考核办法,成立了六个巡查督导组,每月测评,全区通报。启动问责机制,强化问题导向,加大整改措施,落实责任追究。
抚顺社区居民丰富多彩创建活动。焦洋摄
突显城区亮点,打造“五大品牌”,让居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品质
一是实施现代化城管作业,实现城区“洁净如家”。按照街路管控“七净五无”标准,道里区建立了数字化、精细化、机械化管理模式,实现主干街路与背街背巷同标准、同推进。采取“火碱、高压大力神、水车三结合”的方法,破解步道板清理难题;采用“水车、洗扫组合”办法,破解*道牙线清洗难题;改装小型水冲洗车,破解背街背巷清理难题;利用定位传感系统“追踪”残土车运行轨迹,有效解决了残土车肆意乱开、随意倾倒问题;加大机械化作业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力度,迅速提升农村、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质量;推进垃圾净化和袋装收运试点工作,设置新型移动式压缩连体箱收运站点,解决了垃圾站点垃圾外溢、有异味问题,切实提高了居民庭院管理水平,打造了干净、整洁、美丽城区。
二是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扮靓城市“美丽客厅”。将道里区打造成迎接世界宾朋的会客厅和多彩大花园,道里区聘请园林绿化专家进行把脉设计,运用五色草、剪型榆、王族海棠、铁艺花架等花草和展现形式的艺术美感与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情相融合,打造独具文化魅力特色的绿化彩化景观。结合沿江“旅游轴线”,突出音乐特色主题,打造“音乐会开始啦”、“盛世华章”和以音符、竖琴、钢琴等音乐文化元素为主景的五色草景观,为沿江夏季增添了灵动的韵味;结合欧陆文化特色,将中央大街、爱建商圈等进行串联,建设了极具欧式风情的立体悬吊花卉、“百年缩影”、套娃、天鹅等五色草景观和五色花卉盆景,与老建筑融为一体,欧陆风情魅力更加浓厚;结合机场路“迎宾轴线”,重点突出“科技新城、魅力冰城、欧陆名城、音乐之城、北国水城、迷人夏都”6个主题节点,引进剪型榆、王族海棠等造型奇特的绿植和花卉,打造丁香、樱花等景观名片,彰显了道里区热情好客、魅力时尚的城市风貌。
道里区打造成迎接世界宾朋的会客厅和多彩大花园。焦洋摄
三是突出旅游文化时尚特色,构建中外游客的“温暖之家”。发挥道里区历史文化厚重、欧陆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为目标,深度开发以中央大街为中心的欧陆风情旅游文化,加快推进红专街街区改造及商业业态提档升级项目,恢复原有历史性建筑的文化氛围,带动25条辅街改造。提档升级“老街音乐汇”、国际西餐文化节、老街时尚巡游等时尚文化旅游品牌,着力构建欧陆风情旅游带;深度开发松花江道里段沿线旅游资源,加快推进群力外滩湿地公园、德嘉游艇码头、哈尔滨普利吉尼斯乐园等文旅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绿色生态景观旅游带;深度开发运粮河、太平湖、长岭湖等生态特色旅游,加快推进印象哈尔滨建筑艺术旅游小镇、啤酒小镇、满族风情园等一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展乡村游、观光游、民俗游、采摘游、温泉游,着力构建休闲体验度假旅游带。同时,注重提升服务水平,规范旅行社服务行为,在旅游景点设立志愿服务站点,选派优秀志愿者文明引导,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帮助游客解决困难,让中外游客切实感受到温暖如家的氛围。
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居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区街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处,建立斯大林公园、音乐公园、湿地公园、丁香公园、志愿者广场等公园广场26处。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建成千米以上集文化、娱乐、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中心社区”32家,在全省率先建成了“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开展“十百千万”创建活动,全区拥有各类文化团队支、2.5万余人。每年开展赛龙舟、逛新城、乐动道里、舞动道里等为主题的群众活动和各类比赛、汇演、展览、专场演出等活动多场次,参与演出群众15万余人次、观看演出群众百万人次。形成了文化设施健全、文化活动广泛、文化群体多元、文化品牌丰富的文化道里,让城乡居民尽享文化带来的快乐。
五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打造群众“教育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统领,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着力推进诚信、孝敬、礼仪、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文明引导行动,建立市民学校19个、家长学校个、道德讲堂个,4万余名干部群众走进讲堂学习;组织开展了“情暖冰城·文明交通月月行”、“文明交通志愿者站岗”等活动,目前,道里区22条主干街路上乱穿马路、随手丢弃废弃物的不文明现象大幅度减少;组建了个社区艺术团,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和艺术情调;利用道里区公众信息网“创城专栏”、“文明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