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互联网金融砸谁的饭碗0 [复制链接]

1#

互联金融砸谁的饭碗?


互联金融是不是洪水猛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金融宝宝们来势之猛,恐怕超出阿里和天弘基金这些始作俑者们的想象,一年不到,4000亿的基金规模和超出8000万的活跃用户让整个中国股市都相形见绌。虽说在沪深两市开户的投资者有一个亿的规模,但是活跃的有效账户也不过5000万到6000万。什么叫颠覆性?余额宝就是;什么叫逆袭?余额宝就是;如果这不算洪水猛兽,那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洪水猛兽吗?


不错,余额宝的收益率在降低,从6%的年化收益可能下到5%,更有可能下到4%,但是这又有什么呢?整个社会的市场化利率水平在下降,余额宝的下降也是正常的,更何况8000万的用户绝大部分就是散户,就是因为余额宝才聚集到一起,离开宝宝的怀抱,那点银子又上哪去收获高于银行定存的收益?


所以,不用担心余额宝的命运。


互联思维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互联的产品创新也不再是新媒体的专利,传统产业拥抱互联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对接的问题。当然,对接不好乱对接也是个事情。


水皮年前在华夏时报的年会上有一个内部讲话被人添油加醋捅到了朋友圈里,引起的反响让人始料未及,同学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由于是内部发言,话题自然就相对随意,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基调,但是在同行看来只见自我表扬不见自我批评,对于同行只见批评不见表扬,再加上并不掌握了解人家的经营状态和数字,妄加议论,不当类比,难免有信口开河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嫌疑,私下的恣意在络里就可能变成公开的傲慢,络让里外有别变成了一句空话,再多歉意也难释怀,教训深刻。


互联冲击最大的无疑是传统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在平面媒体中,财经媒体因为专业性强,受众面窄,收到的冲击相对要小,老牌的媒体也都有对应之策,比如上海的第一财经是电视、报纸、杂志、络一体化经营,广州的21世纪则是报纸和络同步操作,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尝试事业部内部创业成效都是显著的,都值得华夏时报学习追赶,更有不少同学亲自下海游泳操练自媒体,作为探索都值得尊重,谁知道天下哪块云彩会下雨呢?走过飘过的同学尽管上板砖,或许砸着砸着就砸出一条财经媒体和互联的对接路径来。


那么,银行的命运是否堪忧呢?


传统银行是一手托两家,从储户那里收钱,往企业那里放贷,存贷差就是毛利,说白了就是一个中介机构,如果这两家人通过互联能够自动对接,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那么还需要银行吗?


同样看银行的选择。


中信银行主动拥抱互联的尝试已经给出了答案,股价借势反弹极有可能形成反转,而北京银行和小米的合作也打开了银行的想象空间,谁能说搞定了移动支付接口的银行没有生命力呢?不过,如果腾讯阿里也办银行怎么办?


成事在天,谋事则在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